会员中心     
首页 > 资料专栏 > 学习 > 充电学习 > 出版E书 > 内科学_血栓性疾病_人民卫生出版社PPT

内科学_血栓性疾病_人民卫生出版社PPT

andibo
V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热门搜索
疾病
资料大小:7732KB(压缩后)
文档格式:PPT(12页)
资料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24/5/25(发布于广东)

类型:积分资料
积分:10分 (VIP无积分限制)
推荐:免费申请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内科学_血栓性疾病_人民卫生出版社PPT”第1页图片 图片预览结束,如需查阅完整内容,请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作者 : 胡豫 单位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第十八章 血栓性疾病 重点难点 血栓性疾病的分类、临床表现特点及诊断 血栓性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治疗原则 血栓形成(thrombosis)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血液有形成分在血管内(多数为小血管)形成栓子,造成血管部分或完全堵塞、相应部位血供或血液回流障碍的病理过程。 血栓栓塞(thromboembolism)是血栓由形成部位脱落,在随血流移动的过程中部分或全部堵塞某些血管,引起相应组织和(或)器官缺血、缺氧、坏死(动脉血栓)及淤血、水肿(静脉血栓)的病理过程。 以上两种病理过程所引起的疾病,临床上称为血栓性疾病。 内科学(第9版) 一、前言 A.正常血液流动;B.凝血激活;C.血栓形成于静脉瓣膜;D.血栓脱落将引起血栓栓塞 内科学(第9版) 病因可分为遗传性因素和获得性因素,后者又包括多种生理性状态、疾病以及药物因素(如肝素、避孕药、抗纤溶药物、门冬酰胺酶等)。血栓形成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Virchow提出的血栓形成“三要素”即血管壁异常、血液成分改变、血流异常的理论至今仍适用。 (一)血管壁损伤 (二)血液成分的改变 1.血小板数量增加,活性增强; 2.凝血因子异常; 3.抗凝系统减弱; 4.纤溶活力降低。 (三)血液流变学异常 内科学(第9版)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内科学(第9版) Virchow三因素 (一)易栓症(thrombophilia) 是指存在易发生血栓的遗传性或获得性缺陷。 (二)不同类型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 1.静脉血栓 最为多见。①局部肿胀、疼痛;②远端血液回流障碍;③血栓脱落后栓塞引起脏器功能障碍。 2.动脉血栓 ①发病多较突然,可有局部剧烈疼痛;②相关供血部位结构及功能异常;③血栓脱落引起栓塞;④缺血性坏死引发的临床表现。 3.微血管血栓 缺乏特异性,主要为皮肤黏膜栓塞性坏死、微循环衰竭及器官功能障碍。 三、临床表现 内科学(第9版) 本病的诊断要点如下: (一)存在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 (二)各种血栓形成及栓塞的症状、体征 (三)影像学检查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血管造影术;CT血管成像(CTA)及MR血管成像(MRA);放射性核素显像。 (四)血液学检查 可进行家系调查,考虑做易栓症筛查和分子诊断。 内科学(第9版) 四、诊断 (一)去除血栓形成诱因,治疗基础疾病 (二)抗血栓治疗 临床上,根据血栓形成发生的部位和时程,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1.溶栓和介入溶栓 主要用于新近的血栓形成或栓塞。常用药物有尿激酶(UK)、链激酶(SK)等。 2.静脉血栓治疗原则 抗凝以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为首选,总疗程一般不宜超过10日;长期抗凝以华法林治疗为主。 3.动脉血栓治疗原则 需持续抗血小板治疗。 4.对陈旧性血栓经内科治疗效果不佳而侧支循环形成不良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5.易栓症治疗原则 急性期后应长期(6~12个月)或终生抗凝预防复发;在暴露于其它血栓形成危险因素时应考虑预防性抗凝治疗。 (三)对症和一般治疗 包括止痛、纠正器官功能衰竭、扩张血管、改善循环等。 内科学(第9版) 五、治疗 1.血栓性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血栓性疾病的分类、临床表现特点及诊断。? 3.血栓性疾病的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