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首页 > 资料专栏 > 学习 > 充电学习 > 出版E书 > 内科学_肾小管疾病_人民卫生出版社PPT

内科学_肾小管疾病_人民卫生出版社PPT

数字新乡
V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热门搜索
出版社
资料大小:7673KB(压缩后)
文档格式:PPT(31页)
资料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24/3/14(发布于河南)

类型:积分资料
积分:10分 (VIP无积分限制)
推荐:免费申请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作者 : 陈楠 单位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附属瑞金医院 第六章 肾小管疾病 第一节 肾小管酸中毒 第二节 Fanconi综合征 重点难点 肾小管酸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肾小管酸中毒的概念及分型 各型肾小管酸中毒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肾小管酸中毒 第一节 定义 肾小管酸中毒(renal tubular acidosis,RTA)是由于各种病因导致肾脏酸化功能障碍引起的以阴离子间隙(AG)正常的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可因远端肾小管泌H+障碍所致,也可因近端肾小管对HCO3-重吸收障碍所致,或者两者皆有 内科学(第9版) 概述 分类 内科学(第9版) 远端肾小管酸中毒(Ⅰ型,即distal renal tubular acidosis,dRTA) 近端肾小管酸中毒(Ⅱ型,即proximal renal tubular acidosis,pRTA) 混合型肾小管酸中毒(Ⅲ型RTA) 高血钾型肾小管酸中毒(Ⅳ型RTA) 依据部位和机制 病因 由远端肾小管酸化功能障碍引起 原发性dRTA:为远端肾小管先天性功能缺陷,常与遗传有关 继发性dRTA :可见于多种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肝炎病毒感染,肾盂肾炎;肾毒性药物如马兜铃酸等 远端肾小管酸中毒 内科学(第9版) 发病机制 内科学(第9版) 远端肾单位H+分泌异常,导致尿液酸化程度降低,NH4+分泌减少 管腔液与管周液间不能产生与维持一个大的氢离子梯度,酸中毒时尿液不能酸化,尿pH>5.5,净酸排量下降 远端肾小管酸中毒 临床表现 内科学(第9版) 一般表现:代谢性酸中毒和低钾血症,包括乏力,夜尿增多,软瘫,多饮多尿。低血钾可致心律失常,严重者可致呼吸困难和呼吸肌麻痹 肾脏受累表现:低钾性肾病,以尿浓缩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表现为夜尿增多,个别病人可出现肾性尿崩症。高尿钙引起肾结石和肾钙化 骨骼系统表现:高尿钙,低血钙,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导致高尿磷,低血磷。儿童可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佝偻病;成人可以表现为骨痛,骨骼畸形,骨软化或骨质疏松 远端肾小管酸中毒 实验室检查 内科学(第9版) 尿常规、血尿同步测电解质、尿酸化功能试验、影像学检查 、阴离子间隙计算、氯化铵负荷试验、碳酸氢盐重吸收试验 、病因方面的检查 远端肾小管酸中毒 诊断 内科学(第9版) 根据病人病史、临床表现、相关肾小管功能及尿酸化功能检查即可诊断dRTA,排除其他引起低钾血症的疾病及继发性因素 AG正常的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可伴有低钾血症(血K+<3.5mmol/L)及高尿钾(当血K+<3.5mmol/L时,K+>25mmol/L) 即使在严重酸中毒时,尿pH也不会低于5.5(尿pH>5.5) 尿总酸(TA)和NH4+显著降低(尿TA<10mmol/L,NH4+<25mmol/L) 动脉血pH正常,怀疑有不完全性dRTA作氯化铵负荷试验(有肝病时改为氯化钙负荷试验),如血pH和二氧化碳结合力明显下降,而尿pH?5.5为阳性,有助于dRTA的诊断 远端肾小管酸中毒 治疗 内科学(第9版) 继发性dRTA首先治疗原发疾病 针对dRTA采用以下治疗 补钾 纠正酸中毒 肾结石及骨病的治疗 远端肾小管酸中毒 病因及发病机制 由近端肾小管重吸收HCO3-功能障碍导致 原发性pRTA:遗传性近端肾小管功能障碍,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继发性pRTA :见于各种获得性肾小管间质病变,多合并Fanconi综合征 近端肾小管酸中毒 内科学(第9版) 临床表现 内科学(第9版) 主要表现为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与dRTA相比,有以下特点 远端小管酸化功能正常,尿pH值可以维持正常,甚至在严重代谢性酸中毒的情况下,尿pH值可降至5.5以下 无高尿钙,肾结石或者肾钙化的发生率低 继发性pRTA的病人多数还可合并Fanconi综合征的表现,如肾性糖尿,肾性氨基酸尿等 近端肾小管酸中毒 诊断 内科学(第9版) 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AG正常的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可伴有低血钾,高尿钾,尿中HCO3-的升高即可诊断pRTA 不完全性pRTA确诊需行碳酸氢盐重吸收试验。病人口服或者静滴碳酸氢钠后尿HCO3-排泄分数>15%即可诊断 近端肾小管酸中毒 治疗 内科学(第9版) 纠正酸中毒与电解质紊乱:口服碳酸氢钠治疗,必要时可静脉使用碳酸氢钠;可加用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需严密监测血钾 继发性pRTA病人应首先进行病因治疗 近端肾小管酸中毒 同时存在Ⅰ型和Ⅱ型RTA 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明显,尿中同时存在HCO3-的大量丢失和铵排出减少 可由碳酸酐酶Ⅱ突变导致,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除Ⅲ型RTA外还表现为脑钙化,智力发育障碍和骨质疏松 主要为对症治疗 混合性肾小管酸中毒 内科学(第9版) 由于醛固酮分泌绝对不足或相对减少,导致集合管排出H+及K+同时减少从而发生高血钾和高氯性AG正常的代谢性酸中毒 根据发病机制分为 醛固酮绝对不足:低醛固酮低肾素;低醛固酮血症 醛固酮分泌相对不足 根据病因分为先天性和继发性 高血钾性肾小管酸中毒 内科学(第9版)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内科学(第9版) 主要表现为高血钾高血氯性AG正常的代谢性酸中毒 继发性者多伴有轻中度肾功能不全,但酸中毒与高血钾的程度与肾功能损伤程度不成比例 尿NH4+减少 高血钾性肾小管酸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