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
全国本科院校机械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
第7章 生产物流系统设计
物流系统基础知识
机床上下料装置的设计
物料运输装置设计
本章分四个小节:
自动化仓库设计
7.1 物流系统基础知识
物流系统的意义
物流是指物资实体的物理流动过程。物流的基本任务是完成物资(包括原材料、燃料、动力工具、半成品、零配件、成品等)的储存和运输。
2001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正式颁布,在充分吸收国内外物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物流术语》标准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现有机结合。”
7.1 物流系统基础知识
物流系统的意义
物流按其业务目的可以分为: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和废弃物流。
根据物流活动的规模和范围,又可分为:社会宏观物流和企业物流。
一般地说将社会物质的包装、储运、调配(如物资调配、港口运输等系统)称为“大物流”,而将工厂布置和物料搬运等企业内活动发展而来的物流系统称为“小物流”。
7.1 物流系统基础知识
生产物流是指原材料、燃料、外购件投入生产后,经过下料、发料、运送到各加工点和存储点。
一般来说,工件在制造系统的“通过时间”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即加工准备时间、加工时间、排队时间和运输时间。
其中,加工时间只占很小一部分,即工件在生产系统中大量无效的通过时间是导致在制品库存增加,从而引起系统效益降低的根本原因之一。
物流系统的结构
物流系统的水平结构
制造企业的物流系统由三个子系统组成:物料供应系统、生产过程物料搬运系统、成品运送系统。
7.1 物流系统基础知识
物流系统的垂直结构
从物流系统的层次结构来看,生产物流系统的体系结构可以分为决策层、管理层和控制层。决策层是指生产系统的物流规划;管理层是指生产物流调度、库存管理等;控制层指具体的动作管理研究。
7.1 物流系统基础知识
物流系统的组织形式
制造业生产物流系统布置方式
制造业企业总体布置和各种生产设施、辅助设施的合理配置是企业物流合理化的前提,根据不同的生产要求,生产制造系统的物流布置采用不同的布置方式。
常用的布置方式有:按工艺原则布置、按成组原则布置、按项目布置和按产品原则布置。
(1)按工艺原则布置
按工艺原则布置将将具有相同或类似工艺能力的机床集中在一起,这类布局方式中,机床大多采用通用型的,以适应不同零件的要求。
7.1 物流系统基础知识
(2)按成组原则布置
依据成组技术原理,机床按照成组工艺分组,每一组设备可以用来生产一个零件族的零件。
(3)按产品原则布置
机床按照工艺要求的顺序排列,一个零件的生产过程被分解成若干个工序安排到每台机床上,工件在机床之间的移动通常依靠运输系统,也可通过手工搬运,主要是看生产批量的大小和投资规模,一般适宜于大批大量方式。
按照流水线的柔性来分,可以将其分为三种类型:1)单一产品线;2)成批产品线;3)混合产品线。
7.1 物流系统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