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首页 > 资料专栏 > 学习 > 充电学习 > 出版E书 > 临床麻醉学_吸入全身麻醉_人民卫生出版社PPT

临床麻醉学_吸入全身麻醉_人民卫生出版社PPT

第八城市
V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热门搜索
麻醉
资料大小:18361KB(压缩后)
文档格式:PPT(42页)
资料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24/4/27(发布于天津)

类型:金牌资料
积分:--
推荐:免费申请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第六章 吸入全身麻醉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蔡宏伟  任 飞 重点难点 吸入麻醉药临床评价指标 常用的吸入麻醉装置及吸入麻醉方法 吸入麻醉时呼吸道的管理要点 吸入麻醉期间的观察与管理 概 述 概念: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使患者意识消失而不感到周身疼痛,称为吸入全身麻醉,简称吸入麻醉(inhalation anesthesia) 吸入麻醉药在体内代谢、分解少,大部分以原形从肺排出体外,因此吸入麻醉容易控制,比较安全、有效,是麻醉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第一节 吸入麻醉药的临床评价 吸入麻醉药的临床评价 1.可控性 与血/气分配系数有关 麻醉药在血液内溶解度愈低,其在中枢神经系 统内的分压愈易控制 可控性好的药物:氧化亚氮(N2O)、异氟烷、恩氟烷、七氟烷、地氟烷 吸入麻醉药的临床评价 2.麻醉强度 与油/气分配系数有关 油/气分配系数愈高,麻醉强度愈大 MAC(minimal alveolar concentration)即肺泡最小有效浓度,指挥发性麻醉药和纯氧同时吸入时在肺泡内浓度能使50%的患者对手术刺激不会引起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的浓度 吸入麻醉药的临床评价 吸入麻醉药浓度 MAC 吸入麻醉药的临床评价 吸入麻醉药的临床评价 3.对心血管的影响 心肌抑制 增加心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氟烷) 4.对呼吸的影响 呼吸抑制 呼吸道刺激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吸入麻醉药的临床评价 5.对运动终板的影响 吸入麻醉药均有肌肉松弛作用,可减少肌松药用量。氟烷对子宫平滑肌松弛作用强,对剖宫产、刮宫病人可引起产后出血 吸入麻醉药的临床评价 6.对颅内压及EEG的影响 安氟醚使脑血流量增加,颅内压升高,脑耗氧量下降, 3%安氟醚吸入可进展到爆发性抑制,脑电出现惊厥性棘波 异氟醚在低CO2条件下可防止颅内压升高,适合神经外科手术 第二节 常用的吸入麻醉装置及吸入麻醉方法 目 录 一、常用的吸入麻醉装置 二、常用的吸入麻醉方法 1.气源 分为中心供氧(直接接麻醉机)和高压气瓶(200bar 经减压阀减压后连接麻醉机) 2.流量计 3.蒸发器 内装液态吸入麻 醉药,配有温度补偿装置 将不同蒸气压和饱合度的 吸入麻醉药蒸发成气态 一、常用的吸入麻醉装置 一、常用的吸入麻醉装置 4.呼吸囊 呼吸机的贮气部分,可辅助或控制呼吸 5.呼吸管 转运回路中的气体 6.呼吸活瓣 使麻醉机中的气体循一定方向流。分为呼气活瓣和吸气活瓣 7.CO2吸收器 内装钠石灰或钡石灰,呼出气通过时CO2被吸收 2NaOH+H2CO2 →Na2CO3+2H2O Ca(OH)2+Na2CO3→CaCO3+2NaOH 一、常用的吸入麻醉装置 二、常用的吸入麻醉方法 点滴法、冲气法、无重复吸入法 无重复吸入法 优点:是设备简单,机械无效腔及呼吸阻力小。能进行辅助和控制呼吸,可用于婴幼儿 缺点:是气道易干燥,污染手术室内空气,不能辅助呼吸,故目前已不应用 (一)开放式 (二)半开放式 呼气有少部分重复吸入,无CO2吸入装置。根据有无活瓣、贮气囊、螺纹管及新鲜气体的流入位置分为MaplesonA、B、C、D、E五类 (二)半开放式 临床常用“T”管装置 优点:呼吸阻力及无效腔小适用于20kg以下儿童,尤其是新生儿、婴幼儿 可保留自主呼吸,亦可辅助或控制呼吸 (三)半紧闭式 呼气有部分重复吸入,有CO2吸收装置 优点:不易产生CO2蓄积;易于调节吸入麻醉药浓度 缺点:浪费麻醉药、污染空气、O2流量或浓度不够时可致缺氧 (四)循环紧闭式 循环回路,呼出气全部重复吸入,有CO2吸收装置 (五)低流量吸入麻醉 采用循环紧闭式麻醉机 新鲜气流量>4L/min为高流量吸入麻醉 新鲜气流量<2L/min为低流量吸入麻醉 (五)低流量吸入麻醉 优点 1.CO2排出完全 2.吸入气体湿度正常,易于保持气道湿润,保留体内水份 3.硷石灰产热,有助于保持体温 4.采用低流量气体麻醉,可显著节约麻醉药和O2 5.麻醉深浅易于调节,一般维持1.3MAC 6.可随时了解VT大小及呼吸道阻力变化 7.可减少手术室的空气污染 8.较易发现回路故障。如麻醉中回路脱落,可立即发现贮气囊突然变小,回路内压力降低 (五)低流量吸入麻醉 缺点 1.使用N2O必须监测N2O浓度 2.需有配备低流量流量计、蒸发器、通气装置的麻醉机 3.吸气浓度不易控制,因低流量吸入的新鲜气流被呼气稀释,使吸入浓度不易控制,故应对回路内麻醉气体浓度进行监测 4.回路内有麻醉气体以外的气体蓄积(N2O、CO、吸入麻醉药的代谢产物甲烷、丙酮) (六)吸入麻醉诱导 诱导:慢诱导法、高浓度诱导法 适用范围:不宜用静脉麻醉或不易保持静脉开放的小儿 注意事项:保持呼吸道通畅 第三节 吸入麻醉期间的观察与管理 目 录 一、麻醉前准备 二、临床麻醉深度监测 三、麻醉期间的观察和管理 一、麻醉前准备 1.麻醉前访视,了解病人全面情况,制定麻醉计划 2.检查麻醉机及麻醉用具 3.核查病人一般情况、全身情况,测量BP、HR、SpO2、呼吸 4.开放静脉通路 麻醉前器械准备 二、临床麻醉深度监测 二、临床麻醉深度监测 脑电双频指数BIS和边缘频率SEF近年研究较多 BIS:清醒状态下BIS为85~100,手术期麻醉为50左右,深麻醉时少于40 二、临床麻醉深度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