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首页 > 资料专栏 > 经营 > 运营治理 > 其他资料 > 我是“非遗”小传人-余丹丹-市级获奖课教学设计DOC

我是“非遗”小传人-余丹丹-市级获奖课教学设计DOC

aozi903
V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热门搜索
教学 教学设计
资料大小:11KB(压缩后)
文档格式:DOC(3页)
资料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24/12/16(发布于山东)

类型:积分资料
积分:8分 (VIP无积分限制)
推荐:免费申请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我是“非遗”小传人-余丹丹-市级获奖课教学设计DOC”第1页图片 图片预览结束,如需查阅完整内容,请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吟诵《所见》教学设计
【诗文解读】
这是一首仄起仄收的古体绝句,描绘了一个牧童想要捕蝉的生动场景。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吟诵时要注意传达出小牧童活泼、开心的感觉。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地吟诵《所见》,理解诗的大致意境,掌握诗的节奏,表现出活泼、生动的画面。
2、学习吟诵规则:依字行腔,平长仄短入声促。
3、从“读”到“诵”再到“吟”,在反复的吟诵过程中,感受 “牧”、“樾”、“欲”、“忽”、“闭”和“立”入声字开口即住的感觉。体会出牧童的快乐、可爱的情绪。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地吟诵《所见》,理解诗的大致意境,掌握诗的节奏,表现出活泼、生动的画面。
【教学难点】
从“读”到“诵”再到“吟”,在反复的吟诵过程中,感受 “牧”、“樾”、“欲”、“忽”、“闭”和“立”入声字开口即住的感觉。体会出牧童的快乐、可爱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感受吟诵,了解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方式:
1、播放杨懿兰吟诵《诗经·木瓜》选段,初步感受吟诵。
①出示《诗经·木瓜》,学生朗读。
②播放杨懿兰吟诵《诗经·木瓜》选段。
2、介绍吟诵。
①同学们,看了这个视频以后,跟你想象的一样吗?
②吟诵是吟咏与诵读的合称。
二、学习吟诵,了解吟诵规则:
1、出示古诗《所见》视频。
2、介绍“平仄”。
在古代,我们的声调也分成四个“平”“上”“去”“入”。
“平”声就是我们现代声调里的第一声和第二声,用“—”表示。我们在读的时候声音要低还要拉的很长。
“仄”声就是我们现代声调里的第三声和第四声,用“|”表示。我们在读仄声的时候读音要高而短。
“入”声就是我们现代声调里的轻声,用“!”表示。
3、介绍吟诵规则:
①平长仄短入声促;
②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4、手势划节奏,辅助吟诵。
三、借助吟诵,走进诗歌声音的含义:
1、出示第一二句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诗人袁枚到底见到了些什么呢?请孩子们听老师吟诵第一、二行诗,待会告诉大家,从马老师的吟诵里,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吟唱“歌声震林樾”。“声”字拖很长。中间的“黄牛”和“振”字读得特别大声。
吟诵本来就是个性化的东西,在遵循共同的规则下,每个人都可以不一样,能表达出你的想法就行。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看到的小牧童,请带着你的感受再次吟诵一下第一、二行诗歌。(学生吟诵一、二行诗歌)。
2、出示第三四句诗: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提问:可爱的小牧童们,你的歌声那么悠扬动听,怎么突然就停住了? (出示一只蝉儿在树枝上的插图在课文插图的底图上) 请看看图,或者联系上下文看看,想想原因。
诗人用了“樾”让牧童的歌声巧妙地停住了。
大家再吟诵一下三、四句诗,体会一下吧。
四、升华总结:
1、孩子们,吟诵给你什么感觉?
2、情感升华:
是啊,吟诵不仅有趣,更能深入理解诗歌的意思,字面意思和声音意义的结合才是汉诗文意义的全部。吟诵有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是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所有的中华传统文化艺术门类一样,是我们历代祖先高度聪明才智的结晶,在历史上起到过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我们的吟诵行列。亲爱的孩子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你们有责任继承中华的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净化灵魂,升华思想,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