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首页 > 资料专栏 > 经营 > 管理专题 > 战略管理 > 华为战略管理案例分析PPT

华为战略管理案例分析PPT

上海众宽***
V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资料大小:3584KB(压缩后)
文档格式:PPT(30页)
资料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24/7/4(发布于上海)

类型:积分资料
积分:10分 (VIP无积分限制)
推荐:免费申请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华为战略管理案例分析PPT”第1页图片 图片预览结束,如需查阅完整内容,请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HUAWEI ——华为战略管理案例分析 华为背景 华为精神 土狼躁动 股权改革 华为背景 2015年8月27日,2015年 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显示,华为以2881.97亿元的营收排名二。 销售收入 01 02 03 04 目前,华为交换接入产品连续3年居全球第一,NGN系统全球第一,市场占有率18%,ADSL居全球第二,光网络为亚太第一、世界第二。 目前,华为在全球建立了50多个分支机构,其中在全球有5个研究所,分别设在美国硅谷、美国达拉斯、瑞典、印度、俄罗斯,其3G等产品实现了全球同步开发。 各类产品已经进入9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德国、西班牙、法国、英国、 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巴西、韩国、泰国、沙特、埃及、新加坡等。 03 04 03 04 01 02 04 华为国际化经营模式:“高技术+低成本” 以低成本为基础的高端产品核心技术的突破,是冲击美国、欧洲等高端市场的“杀招”。 03 04 (一)高科技 1992年,华为开始自己生产交换机,销售额达到1个亿,那一年华为有了100多名员工。从程控交换机到路由器、接入服务器等。 华为虽然赚了一点钱,但任正非发现“由于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华为赚的钱只有国外同行业的1/5—1/10”。 从长远来说,这样的竞争局面将最终导致华为在市场上无法立足和生存。 华为不愿意永远跟在市场的后面。 03 04 (二)低成本 华为的研发人员,拿到的工资是欧美国家同类人员的1/5到1/4。 比如,智能网国内6元人民币,国外15美元到40美元一线。价格优势来自低成本。 总体来说,华为路由器和交换机等产品的成本比北电网络、郎讯和思科等竞争对手要低20-40%。这就是华为的优势。 华为精神 03 04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建立海外品牌和信任的过程是艰难的,华为对此深有体会,也备尝艰辛。任正非曾经说过:“海外市场拒绝机会主义”。 华为早在1996年就开始有步骤地拓展国际市场,但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那时,海外的运营商根本不了解华为,不理解中国也有高科技公司能开发世界先进的电信设备,在项目招标时甚至连邀标的机会都没有。 03 04 1999年,华为进入泰国市场时,当地运营商对华为基本没有什么了解,更谈不上认同感。华为发现移动预付费业务在泰国大有市场,于是将其“移动智能网”产品推荐给泰国移动运营商AIS。客户在将信将疑中答应试一试,并给出了严格的时间要求:“一个半月不能成功开通,就要求全部撤换华为的设备”。 华为按质按量按期开通了设备,而且以自己在中国的成功经验,帮助客户建立商业模式。结果,AIS在短短几个月中就收回了全部投资,其后的几年,预付话费的移动通讯服务成为泰国电信业增长最快的一块,AIS成为泰国实力最强、用户最多的移动运营商之一。 03 04 华为的成功靠什么? 多年在华为工作的元老和一些关注华为发展的专家有着共识: 华为的成功至少包含了两个最重要的因素: 企业管理方式 全员持股机制 03 04 全员持股机制 华为一直推行一种所谓的“内部全员持股”制度,任正非对此的解释是要每个员工都拥有股份,即“华为是每一个员工的华为”。 任正非利用这一机制调教出一群凶猛的、血性的土狼,迅速攻占对手的阵地,抢夺对手的市场份额 。 任正非说:“企业发展就是要发展一批狼。狼有三大特性: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的意识”。 土狼躁动 “冬天是一定会到来的”,华为当家人任正非早在著名的《华为的冬天》一文中就发出过敏感者的预言。股权梳理不顺,华为的冬天果然在2003这个“非典”型的春天里提前降临了。 2001年2月,新年刚过,华为与爱默生电气签下秘密协议,将其发展不错的非核心业务华为电气以65亿元人民币的天价卖给全球电大气大王爱默生,并改名为安圣电气。 ADD YOUR TITLE HERE 财大气粗的爱默生看中了华为电气的一帮精英员工,为了防止华为仅卖一个空壳给自己,因此,协议约定华为电气所有员工在四年内必须保持稳定。 在理清华为电气员工股权时,华为最初提出以1:1兑现,结果遭到以张群为首的华为电气高管层的强烈反对。华为电气员工全体行动,提出按l:7的兑现条件,双方几经交涉,最后的结果是以1:4的比例在四年内逐步兑现。 消息一出,令所有的华为员工羡慕嫉妒、同时议论纷纷,尤其是一些当初嫌华为电气不好,想办法调到总公司的员工更是懊悔不已。而一些离开华为的创业元老更是为自己只能按1:1的比例兑现股份而感到气愤难平。 刘平,一位在华为工作十年的创业元老将昔日的老板推向了被告席。2002年1月,刘以华为研发部副总裁身份离开公司,华为方面按照1999年刘持有的股数354万股以1:1的比例退股,结算给刘的现金是354万元。如果按公司上年末相应股权的账面净资产计算”,刘离开时华为每股净资产为3.28元,据此他认为自己应得到的股票回购款应为1200多万元。 黄灿,华为的另一位创业元老,以股权兑现不公状告华为。 2001年,黄灿离开华为时的身份是国际营销部副总裁,持有华为股权294.98万股。黄灿在起诉状中要求华为按照权益法补偿自己股份回购款2063.4万元 。 华为前员工王志骏、刘宁、秦学军等人于2001年离开华为,后加入华为的竞争对手—UT斯达康门下。 2002年11月19日,华为以“盗窃商业秘密”、“不正当竞争”为由将他们告上法庭。两天后,王志骏、刘宁和秦学军先后被捕。 此事激怒了UT斯达康”,UT公司决定出钱支持所有从华为跳槽到UT斯达康的员工回来与华为打股权官司。 由此,长期蒙着神秘面纱的华为股权结构从此被撕开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