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分类号:F272.3
研究生学号:2021258069
单位代码:10183
密 级:公开
吉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专业学位)
一汽-大众数字化转型中生产一线劳动效率提升研究
Study on Labor Efficiency Improvement of Production Line
i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FAW-Volkswagen
作者姓名:贾明伟
类
别:工商管理硕士
领域(方向):战略与运营管理
指导教师:孙巍教授
培养单位:商学与管理学院
2023 年9月
一汽大众数字化转型中生产一线劳动效率提升研究
Study on Labor Efficiency Improvement of Production Line
i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FAW-Volkswagen
作者姓名:贾明伟
领域(方向):战略与运营管理
指导教师:孙巍教授
类
别:工商管理硕士
答辩日期:2023年 9月 3日
摘要
一汽-大众数字化转型中生产一线劳动效率提升研究
生产一线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趋势是管理的智能化和生产的智能化,二者以
信息管理系统为依托,通过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升级不断提升劳动效率。受科技、
工艺、成本、跨领域合作等因素的影响,生产一线数字化转型还无法在短时间
内实现用智能化设备替代人工,因此一汽-大众数字化转型中生产一线劳动效率
的提升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围绕“人”和“机”两个要素来展开,通过
“设备智能化升级改造”和“工时优化”两条途径实现。生产一线劳动效率的
波动将在时间和产量两个维度上通过价值链的传播引起整个商业体系的振动,
企业需要不断提升劳动效率以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
一汽-大众生产一线在工时优化的过程中引入了新的时间测量工具—MTM
分析,将劳动效率提升的目标落实到了以班组为单位的“工作负荷率”上,“工
作负荷率”目标的实现促成了人员优化的成果, ECRS原则的导入进一步的放
大了该成果,而过程中“E”和“S”的缺失是生产一线与“劳动效率提升”对
抗的具体表现。一汽-大众生产一线在设备升级改造过程存在着一定的“试错成
本”和“产能爬升瓶颈”。
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包括:MTM分析和 ECRS原则的专业程度过高限制了
生产一线的参与度;节拍平衡板中“工作负荷率”不能体现操作中不同的身体
姿势带来的“劳动强度”上的差异,隐藏在“节拍平衡”中的“不平衡”影响
了一线员工的工作积极;MTM分析专注于标准操作中对动作的分析,在分析环
境中假设了设备运行状态、来件状态、工装辅具状态良好的前提,对生产要素
缺乏动态、实时、全面的视角,分析结果具有一定的时效性;“5S管理”在劳
动效率提升方面虽然对于现场“人、机、料、法、环”的管理上具有全员参与
的优势,具备动态、实时、全面的视角,但由于其在“工作负荷率”目标实现
中的贡献远远低于 MTM分析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加之“康采恩生产体系”
I
中“5S管理”方法模块在翻译过程中出现了与传统的“5S管理”字面上的差异,
导致了生产一线在该方法模块的理解和应用上还存在一些误区,这也限制了该
方法模块发挥更大的作用。
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的措施包括:让生产一线了解 MTM分析的原理、
时间分类的方法、“节拍平衡板”展示的信息、MTM分析的重点参与环节及注
意事项、生产一线常见的共性问题的解决思路,助力生产一线在视频录制、MTM
分析报告核对、发现并消除浪费、优化方案的评估和落实等方面与各个部门开
展良性互动,从而保证在 MTM分析结果准确客观且生产一线积极主动的前提下
实现“工作负荷率”优化目标,弱化其专业化程度高对生产一线参与度的限制;
借助“人机工程评价”方法发现隐藏在“节拍平衡板”中的“不平衡”,通过
协调人、机、环境三者间的关系配合合理的管理方法和激励机制消除这些“不
平衡”,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先进技术配合精益管理方法实现智能制
造”为指导,探索“5S管理”随着主导因素“人”的离去在“自动化”方向的
应用,通过“5S管理”中单个“S”“自动化”的应用实践和生产一线设备智能
化升级改造过程中的实际案例,探索“5S管理”在每个“S”实现自动化和“5S
管理”向智能化设备的设计阶段融合可能性。
关键词:
劳动效率,人机工程评价,MTM,5S管理
II
Abstract
Study on Labor Efficiency Improvement of Production Line in Digital
Trans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