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分析选题背景和研究的意义所在,
并对已有相关文献综述;第二部分则讨论了如何界定影子银行,并分析
其产生原因,主要形式及发展现状。第三部分介绍了影子银行对中小企
业融资的影响,同时分析了中小企业通过影子银行融资存在的问题。第
四部分通过 4 个案例分析了中小企业借助影子银行融资的方式并分析其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五部分提出了利用影子银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
题的建议,并指出应加强监管影子银行体系。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影子银行,监管
目录
目录..... 4
第 1 章 前言......... 1
1.1 研究背景 .... 1
1.2 研究意义 .... 1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
1.3.1 关于影子银行的理论综述........ 1
1.3.2 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的理论综述 .... 3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4
1.4.1 研究方法 .......... 4
1.4.2 研究内容与框架体系4
1.5 本文的创新性努力......... 4
第 2 章 影子银行的产生及发展现状. 6
2.1 影子银行的定义与特征..... 6
2.1.1 影子银行的定义与特征 .......... 6
2.1.2 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定义、特征 .... 6
2.2 影子银行的主要形式和发展现状 ........ 7
2.2.1 美国影子银行的主要形式和发展现状.......... 7
2.2.2 我国影子银行的主要模式和规模 .. 7
2.3 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 ..... 8
2.3.1 金融管制的放松与金融产品的创新8
2.3.2 银行体系的竞争与牌照的贬值 .... 8
2.3.3 监管的缺失 ........ 8
2.3.4 中国式影子银行产生的特色原因.. 8
第 3 章 影子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作用机制.... 10
3.1 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10
3.1.1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 10
3.1.2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 10
3.2 中小企业通过影子银行融资的必然性.... 11
3.2.1 影子银行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12
3.2.2 影子银行部分弥补了宏观调控政策带来的市场流动性风险 ... 12
3.2.3 影子银行有助于降低中小企业的金融交易成本 . 12
3.2.4 影子银行有助于克服中小企业融资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 12
3.3 影子银行的作用机制...... 12
3.3.1 影子银行不同表现形式的共同点. 12
3.3.2 银行的表外业务 ... 1*
3.3.3 民间融资 ......... 1*
3.4 当前国内影子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1*
3.4.1 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随着表外业务进一步加大 . 14
3.4.2 民间借贷难以成为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 ... 14
3.5 中小企业通过影子银行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3.5.1 法律体系、外部监管不健全 ..... 14
3.5.2 融资交易中存在的问题 ......... 1*
3.5.3 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 ........... 1*
3.6 中小企业通过影子银行融资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 1*
第 4 章 案例分析.... 16
4.1 中小企业融资案例........ 16
4.1.1 乾元中小企业信托贷款集合型理财产品....... 16
4.1.2 2012 年合肥市中小企业集合债券 ........... 16
4.1.3 合肥市中小企业 2012 年第一期集合票据 .... 17
4.1.4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投资基金夹层融资.. 17
4.1.4 四种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比较.. 18
4.2 四个案例中影子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及存在问题 .......... 19
4.2.1 企业融资与企业周期分析 ....... 19
4.2.2 影子银行在企业融资中发挥的作用 ........... 19
4.2.3 影子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 20
第 5 章 加强影子银行监管促进中小企业融资..... 21
5.1 加强监管,规范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 .... 21
5.1.1 加强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的必要性 ........... 21
5.1.2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监管的几点建议....... 21
5.2 利用影子银行创新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 22
5.2.1 鼓励金融创新 ..... 22
5.2.2 完善多层次的金融结构布局 ..... 22
5.2.3 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 22
第 6 章 结论........ 23
6.1 全文研究结论 ........... 23
6.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23
参考文献 24
致 谢..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