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首页 > 资料专栏 > 营销 > 营销渠道 > 代理分销 > 代理退保黑产风险提示手册74页PDF

代理退保黑产风险提示手册74页PDF

自贡天启***
V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资料大小:565KB(压缩后)
文档格式:PDF(74页)
资料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25/8/13(发布于四川)

类型:金牌资料
积分:--
推荐:免费申请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代理退保”黑产风险提示手册
您身边的法律合规服务管家 郭老师 188011190031 北京银保监局消费者风险提示:警惕购买保险后的三类骗局
北京银保监局发布消费者风险,提示消费者警惕购买保险后的三
类骗局。
典型案例一:不法机构冒充监管部门进行诈骗
保险消费者李先生接到来电,来电人向其核实身份信息和保单信
息后称:“近期大量投保人到北京银保监局投诉某保险公司不履行保
险合同中的分红利率约定,实际收益利率远低于合同约定的利率,要
进行集体维权。本公司受北京银保监局委托,汇总投保人信息,以便
维权,需要保险消费者携带身份证、保单和本人银行卡到指定地点登
记。”李先生第一时间向我局和保险公司核实,避免了资金损失。
北京银保监局提醒消费者:北京银保监局不会委托任何第三方机
构合作开展维权业务,且此类骗局可能涉嫌非法集资,造成消费者经
济损失。建议保险消费者务必提高警惕,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识别能
力,谨防不法分子冒充监管部门实施诈骗,保障个人财产安全。如接
到相关电话,应当第一时间通过官方途径向保险公司或监管部门核实
并反映情况;遭遇诈骗造成损失的,应保留相关证据、线索,并及时
向公安机关报案。
典型案例二:不法机构和人员冒充保险公司及其从业人员通过诱
2 导客户办理保单贷款进行诈骗
保险消费者张女士接到来电,来电人自称某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并
邀约其参加老客户回馈活动。见面后,该不法分子以按照保单回馈现
金为由,骗取张女士身份证、银行卡和手机号码等信息。此后,张女
士仅在前 4 个月收到相关机构小额转账,后续便无法再与该不法机构
及其工作人员取得联系。6 个月后,张女士收到保险公司短信,提示
其偿还保单借款,经与保险公司核实发现,上述机构并非保险公司,
不法分子利用张女士手机、身份证和银行卡,为其办理了保单贷款,
而张女士配合做了短信验证、人脸识别等验证操作,造成了资金损失
2.9 万元。
北京银保监局提示消费者:一是识别不法机构骗局。收到可疑邀
约时,可通过保险公司官方网站、客服电话等官方渠道核实机构营业
场所是否为保险公司地址、相关人员是否为保险公司工作人员。二是
发现可疑情况,建议保留相关证据,及时向保险公司反映并向公安机
关报案。三是通过手机 APP 办理投保、退保、保全、保单贷款等业务
时,确保自身充分知晓相关业务的具体情况,避免造成损失。
典型案例三:不法机构诱导消费者恶意投诉,谋取不当利益
保险消费者王女士关注到某网络平台宣称“可以办理保单全额退
款(不想交的,已经断交的,已失效的,推销被骗的,电销的,保单
通通全额退款)”。经与该网络平台联系,对方称是“法律咨询服务公
司”,可以代消费者进行投诉,拿回全部所交保费。王女士与该公司
3 签订服务协议,向该公司支付“维权咨询顾问服务费”,费用为保单
退保金额的 30%,同时按该公司要求预交了一部分定金。之后,王女
士通过拨打保险公司官方客服电话进行投诉,保险公司第一时间核实
情况,发现销售过程存在瑕疵,及时满足了王女士合理诉求。王女士
通过正规投诉方式解决了合同纠纷,但损失了交给“法律咨询服务公
司”的定金,且该机构掌握了王女士的身份证、银行卡信息,王女士
面临较大信息泄露风险。
北京银保监局提示消费者:代理退保有风险。一是代理退保机构
要求消费者提供身份证、保单、银行卡等涉及隐私的敏感信息,客户
个人信息存在被泄露和被不法分子恶意使用的风险。二是部分代理退
保机构涉嫌非法集资,保险消费者将退保资金转投非法理财产品,一
旦理财公司“爆雷”或“跑路”,资金的损失难以追回,维权道路漫
长。三是部分代理退保机构与黑恶势力勾结,个别保险消费者在退保
过程中想终止委托代理关系,遭到代理退保机构联合黑恶势力的恐吓
威胁。此外,退保也会使保险消费者失去保障,当消费者想再次购买
保险时,往往由于年龄和健康状况等不满足承保条件,无法再次投保。
建议保险消费者充分考虑自身保险保障需求,谨慎办理退保。如因销
售误导等问题确需退保的,可以通过拨打保险公司官方客服电话或向
监管部门举报维权,切勿给代理退保机构可乘之机。
4 大连银保监局就“代理退保”进行相关风险提示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防范“代理退保”等风险的提示》,
现结合近期大连银行保险市场情况,再次提示广大金融消费者警惕和
防范以“代理退保”“代理维权”等名义的不法行为侵害。
警惕代理金融服务类广告隐藏的陷阱
一些社会组织或个人通过网络平台、微信群、微信朋友圈等方式
发布帮助消费者“全额退保”“修复征信”“解决债务”“全额免息”
等广告,怂恿或诱骗消费者委托其办理退保、免息等事项,通过签订
代理协议,收取高额的“代理维权”手续费,实则是为了牟取高额利
益。
警惕冒充保险公司售后服务名义讲解保单
有的不法分子冒充保险公司售后服务人员,以帮助客户讲解和整
理保单名义提供免费服务,实则是怂恿或蛊惑消费者退旧保单买新保
单或新的理财产品,俗称“退旧买新”,这种情况下消费者会面临失
去保障和资金损失风险。
警惕代理维权背后的不法侵害
从全国实际发生的案例看,消费者与不法分子签订代理服务协议
后,个人身份、账户、通讯、家庭住址等信息会被其掌握,一旦消费
者想中止协议或不支付其高额费用,将会受到不法分子的骚扰甚至恐
吓威胁。有的不法分子会截留侵占退保资金,诱导消费者购买非法理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