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张氏PDAC 培训需求管理四步模型介绍
一次培训项目的成功,50%的因素在于课前准确定义培训课程的需求。而对培训需求的定义,也仅仅是培训需求管理的一个环节,培训需求必须进行管理,一个完整的过程性管理。我们从培训实践中,提出从培训需求分析到培训需求管理的PDAC四步模型,即培训需求管理必须包含提出(propose)、定义(define)、共识(agree)、传播(communicate)四个环节,采用每个英文单词首字母形成PDAC模型。
PDAC模型的第一个环节是及时提出培训需求(propose)。
在与培训公司合作的过程中发现受训企业有时候不及时提出培训需求,甚至认为明天上课,今天晚上我与培训师沟通一下提出需求就可以了。在现代通信技术发达的今天,这种临时抱佛脚式的提出培训需求方式实在是太令人哭笑不得。还有一种现象,受训企业的承办人和决策人之间沟通欠缺,决策人对事先的课程大纲根本不看,培训的承办人确定内容了,等培训教材确定后,决策人却要提出调整培训内容的修改意见。
我们认为,培训需求的提出要及时,至少在上课的10天前提出。受训企业内部的决策人需要仔细阅读课程大纲,如果有问题可以通过培训公司安排电话直接联系培训师。这种事先与培训师电话沟通的方式对于受训企业做好培训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培训公司与企业签订的培训合同也应该将课程大纲作为合同的附件。
我们做培训课程前一定强调需要培训讲师、培训公司、受训企业三方对培训需求达成共识。而且,我们一定要求通过书面和电话直接沟通的方式进行,因为通过间接的口头传递,信息随着传递环节的增加,最后信息的真实性也越来越弱,最后甚至连最基本的信息也变形了。
PDAC模型的第二个环节是定义培训需求(define)。
有些企业平时培训做得比较少,对培训的期望却非常的大,期望通过一次培训能解决企业的所有问题,而且参加培训的人也是越多越好。
我们需要强调两点:
第一,专业的培训应该是分层级分职位类别来进行。一个绩效管理的课程,面向中层管理人员、与面向员工、面向高层管理者,其侧重点包括内容是不同的,在培训方式也不是完全一样的。在确定分层级的基础上,职业类别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培训犹如一项专业的烹调艺术,让培训师做一锅大杂烩的菜肴,实在是浪费了这门艺术。
第二,专业的培训应该聚焦。一次培训的重点不能太多,一个面面俱到的培训很可能是什么也没有让学员留下。一个一天的培训课程通常聚焦1-2个要点是比较合适的,最多也不要超过3个。因此培训需要聚焦,需要Focus.
一次的培训不能解决企业所有的问题,培训本身不是万能,一次培训能解决3个问题实在是非常不错的了。因此,在培训前,培训的组织方需要明确哪些问题是可以通过培训解决的,哪些问题是不能通过培训解决的。哪些问题是需要通过制度和体系的改变也能解决的。培训之后还需要做什么,才能将培训的成果转化为受训人员行为的转变。
有人提出培训前需要明确7个问题,笔者认为非常有道理。
1.培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是什么行为或因素导致了这个结果?
3.哪些行为或因素是可以培训的?
4.应该包括哪些学习要点?
5.如果培训只能有1-2个要点,哪方面将最能帮您改进这个问题?
6.针对这个问题,当出现什么表现时,您会认为培训有效?
7.除了培训,还要做什么才能解决问题?
培训的需求需要定义,需要聚焦,需要明确1-2点,需要明确什么是培训能解决的,什么是培训不能解决的,培训之后还需要做什么!
PDAC模型的第三个环节是对培训需求达成共识(agree)。
对培训的需求达成共识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是培训师、培训公司、受训企业三方对培训需求达成共识。比如,某企业准备对新晋升的中层管理人员进行一天的培训,期望帮助管理人员对管理者的角色定位有个清晰的认知。这个需求确实比较合理。于是,培训公司提供给该客户一个《角色定位与授权管理》的课程大纲。从这个大纲看,至少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