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首页 > 资料专栏 > 营销 > 市场开发 > 市场分析 > 案例研究-商业街-马鞍山地区康泰佳苑项目商业市场分析部分DOC

案例研究-商业街-马鞍山地区康泰佳苑项目商业市场分析部分DOC

资料大小:631KB(压缩后)
文档格式:DOC(53页)
资料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24/10/23(发布于上海)

类型:金牌资料
积分:--
推荐:免费申请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下载
推荐资料
文本描述
商业市场分析部分
宏观环境分析
商业市场与宏观经济的关系,是一个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整体经济的发展为商铺市场的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同时,宏观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也将促进或制约商铺市场的发展。
城市背景概述
马鞍山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安徽省东部,东临石臼湖与江苏溧水县和高淳县交界;西濒长江与和县相望;南与芜湖市郊、芜湖县、宣城县接壤。至芜湖市区30公里;北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毗连,具有临江近海,紧靠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的优越地理位置。
马鞍山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崛起的新兴钢铁工业城市,现辖三区一县。不仅城市生态环境优美,而且地理位置独特,形成了"九山环一湖,翠螺出大江"独特的城中有园,园中有城的城市风光。其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先后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多次表彰,继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十佳绿化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称号后,2001年又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马鞍山市已成为扬子江畔一颗璀璨的明珠。
马鞍山自建市以来即被称为安徽的"东大门",但在芜湖抢先建成长江大桥后,合芜高速-芜宣高速-宣杭高速和合宁高速-宁沪高速使安徽目前拥有了两条通往长三角的快速通道,遗憾的是,它们都不经过马鞍山。地理位置本就处于长三角边缘的马鞍山这次被推到人为的推到了"边缘化"的处境。机场高速、马鞍山长江大桥的立项,以及南京地铁在今年5月地铁投入运营后,轻轨将向江宁延伸,建设速度为每年不低于9公里。宁马联手,使得马鞍山在这场融入长三角的赛跑中赢得先机。
经济因素分析
马鞍山的宏观经济环境对该市的商业物业的前景有着重要的影响,现时和未来的经济状况主导了本案的商业定位方向。以下,我们将通过部分主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分析,来探讨现时马鞍山经济发展状况及对未来的商业发展影响。
马鞍山市主要的宏观经济数据:(除特殊说明外,以下图表数据均采集于《统计年鉴》)
指标
单位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126.17
138.15
154.59
189.17
265.09
非农业人口
万人
50.8
51.8
54.2
56.44
58.17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元/人
6904
7243
7720 8794
1018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35.54
38.26
41.42
46.86
52.6
实际利用外资
万美元
1905
1800 4272
8098
1100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30.59
34.75
61.68
106.79
145.46
*2004年数据取自《2004年马鞍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最终数据以《2005年马鞍山统计年鉴》为准
国内生产总值——总体经济趋势向好
据2004年统计局初步核实数据显示,2004年各项指标均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预期目标,多项指标总量实现新的重大跨越,财政收入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历史性地跻身全省前三位,主要指标增幅创“九五”时期以来最高水平。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达265.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5%,增幅居全省第一,增速比上年加快1.3个百分点为10年来最高增速。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13亿元,增长12.5%;第二产业增加值183.68亿元,增长23.3%;第三产业增加值63.28亿元,增长13%。国民经济的加速增长,为该市的商业发展提供了有效保证,增加了市民的收入预期,营造了良好的商业消费环境。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产业结构继续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推动力增强。年末,全市共有私营企业4440家,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