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目录
1、《华盛顿邮报》数字化转型实践总结
2、南华早报&纽约时报:中美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实践
1、《华盛顿邮报》数字化转型实践总结
新传土拨鼠
导读
2013年杰夫·贝索斯接手《华盛顿邮报》后,对其从内容、形式、平台、策略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彻底的转型,使《华盛顿邮报》从一家传统的地方性政治报纸逐渐转变为一家面向全球的数字科技媒体,取得了明显的转型成效和竞争优势。本文通过对《华盛顿邮报》近三年的具体转型策略的梳理,试图找出当下数字媒体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为未来数字媒体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2013年,有着100余年历史的《华盛顿邮报》由于难以为继,其持有者格雷厄姆家族不得不以2.5亿美元的价格将其卖给Amazon董事会主席兼CEO杰夫·贝索斯。此后,贝索斯对《华盛顿邮报》进行了一系列的数字化改革。至2015年11月,《华盛顿邮报》网页以7200万的独立访问量超过《纽约时报》,仅次于CNN的访问量。这充分表明,《华盛顿邮报》的数字化转型取得了初步成功。这种成功并非一日之功,它得益于《华盛顿邮报》办报思维的巨大转变。2001年10月,时任总编辑的小伦纳德·唐尼否认《华盛顿邮报》是一家全国性报纸,并认为地方性报道是《华盛顿邮报》的优势所在。不到10年,《华盛顿邮报》受到了互联网浪潮的重挫。今天,地方和区域性社会报道已不能成为媒体赢利和发展的重心,反而成为拖垮媒体的西西弗斯之石。被收购的《华盛顿邮报》认识到传媒业的深刻变革,走上了彻底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一、《华盛顿邮报》互联网转型的五大转变
传统的《华盛顿邮报》是一份严肃、客观的政治报纸,它以冗长的政治报道出名,专注于头版新闻和教科书式的解释性报道。如今,网络的风行让头版意识逐渐消弭,有时一篇网络简讯的阅读量甚至超过了印刷版的订阅量。用户的关注点越来越分散,阅读习惯也不尽相同,《华盛顿邮报》正是关注到这一点,才做出一系列的转变。
1.从编辑中心到用户中心
《华盛顿邮报》一向关注读者的阅读兴趣,并长期进行各种读者调查,以保证它的发展符合读者的兴趣。它甚至建立了“用户参与漏斗”模式,区分一般访客、经常登录者和重视用户,针对他们推送不同的信息。
为了让用户能够亲临新闻前线,《华盛顿邮报》一直在发展体验式报道。2016年5月,《华盛顿邮报》尝试AR技术,通过3D新闻还原2015年发生在巴尔的摩的监禁和死亡事件。此外,360度体验式报道和VR技术也一直在《华盛顿邮报》的实践范围内。
在《华盛顿邮报》的编辑模式里,编辑可以随时为读者改变,读者有怎样的新闻取向,编辑就使用怎样的编辑方针,真正将读者放在客户的位置,把内容的生产当作一种服务供应,提供套餐化的个性定制服务。《华盛顿邮报》从一个传统的政治发声器变成一个源头的产品供应商,它的用户自然随之增加。
2.从全媒体稿件到针对终端属性的报道
全媒体的一稿通用模糊了不同阅读平台的区分度,千篇一律的稿件没有遵循读者的阅读规律,只是一味寻求编辑的从简从速。因此,《华盛顿邮报》建立了垂直视频播放器,帮助用户把文章一键分享到Snapchat等社交媒体,还将视频和技术团队打散,分插到各个编辑部中。仅2016年春天,就有80个工程师进入编辑部。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4月,《华盛顿邮报》成为第一家在Apple Watch发布应用的媒体,设置了一种叫作“大故事,小屏幕”的功能,它通过图表的方式在手表的6个页面完成一篇报道。这个APP还可以提示10条实时新闻,但仍然需要连接iPhone上的Handoff才能阅读全文。
相比其他媒体,《华盛顿邮报》更注重团队协作的概念,它将内部人员重组,以产出为绝对目标形成产业军。可以说,如果把《华盛顿邮报》每个小的编辑组拆分开来,都能够制作出一个完整的融合新闻报道,而不会局限于某部门。
3.从人工采编到智能聚合与推送
传统纸媒采用人工采编的方式制作每一篇报道,而《华盛顿邮报》运用聚合效应,通过聚集多方力量,帮助报纸获得更有价值的发展。《华盛顿邮报》的聚合不是单一的,它呈现为内容聚合、人才聚合、广告聚合、编排聚合四种特点,现在《华盛顿邮报》有约40% 的文章来自内容整合。虽然贝索斯来到《华盛顿邮报》以后聘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