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首页 > 资料专栏 > 学习 > 充电学习 > 出版E书 > 传染病学_蠕虫病第五节囊尾蚴病_人民卫生出版社PPT

传染病学_蠕虫病第五节囊尾蚴病_人民卫生出版社PPT

中国海洋***
V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热门搜索
传染病
资料大小:8754KB(压缩后)
文档格式:PPT(30页)
资料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24/7/2(发布于辽宁)

类型:积分资料
积分:10分 (VIP无积分限制)
推荐:免费申请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传染病学_蠕虫病第五节囊尾蚴病_人民卫生出版社PPT”第1页图片 图片预览结束,如需查阅完整内容,请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第八章 蠕虫病 囊尾蚴病 第五节 作者 : 谢青 单位 : 上海交通大学 一、概述 二、病原学 三、流行病学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 五、临床表现 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七、诊断 八、治疗 九、预防 概 述 一 (一)又称囊虫病、猪囊尾蚴病; (二)猪带绦虫囊尾蚴寄生在人体各组织器官引起的疾病; (三)较常见的人畜共患病; (四)人因吞食猪带绦虫卵而被感染; (五)以脑囊尾蚴病最为严重。 传染病学(第9版) 一、概述 病 原 学 二 传染病学(第9版) 二、病原学 囊尾蚴是指猪带绦虫的幼虫,猪带绦虫卵经口感染后在胃和小肠经消化液作用后,卵胚膜内的六钩蚴脱囊孵出,钻入肠壁,经血液散布于全身,约3周后幼虫在组织内发育至1~6mm大小,并出现头节,9~10周时发育成为感染性幼虫。 传染病学(第9版) 二、病原学 流 行 病 学 三 传染病学(第9版) 三、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与病理 四 传染病学(第9版)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 孕节(卵) 六钩蚴 囊尾蚴 猪、人等食入 24~72h 肠壁→血循→肌肉等处 2~4个月 成虫 人:小肠 2~3个月 六钩蚴侵入组织后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初期为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之后以浆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伴有炎症介质的释放,如IL-2、IL-12、IFN等,出现成纤维细胞增生。囊尾蚴在生活过程中不断向宿主排泄代谢产物及释放毒素类物质,使宿主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脑组织是囊尾蚴寄生的常见部位,病变也最为严重。也可寄生于眼部。 临 床 表 现 五 传染病学(第9版) 五、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 3个月~数年,5年内居多; (二)视感染囊尾蚴数量、寄生部位及人体反应性而异 (三)临床症状不明显 (四)根据寄生部位不同分为: 1. 脑囊尾蚴病 2. 眼囊尾蚴病 3. 皮小组织和肌肉囊尾蚴病 传染病学(第9版) 五、临床表现 (一)脑囊尾蚴病 1. 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复杂多变,以癫痫发作最常见,取决于囊虫数目和位置所致的机械效应及囊虫引起的炎性和中毒反应; 2. 占囊尾蚴病总数的60%~90%; 3. 根据寄生部位及病理变化分为4型: (1)皮质型:一般无症状,若寄生在运动区,以癫痫为主要症状;占脑囊尾蚴病的84%~100%,最多见。 (2)脑室型:第四脑室最多见,颈强直,强迫头位;囊尾蚴阻塞脑室孔-颅内压升高综合症;囊尾蚴悬于室壁,活瓣综合征。 (3)颅底型:蛛网膜下腔型:主要病变为囊尾蚴性脑膜炎,局限在颅底后颅凹。 (4)混合型:混合型,以皮质型和脑室型混合存在的症状最严重。 传染病学(第9版) 五、临床表现 (二)眼囊尾蚴病 1. 占囊尾蚴病的1.8%~15%; 2. 寄生在眼内任何部位,常为单侧感染,以玻璃体及视网膜下多见; 3. 轻者可有视力下降、视野改变、结膜损害、虹膜炎、角膜炎等,重者可致失明; 4. 裂隙灯或B超可见视网膜下或玻璃体内的囊尾蚴蠕动; 5. 囊尾蚴存活时症状轻微,若虫体死亡则产生严重视网膜炎、脉络膜炎、化脓性全眼炎等,发生视网膜脱离、白内障等。 传染病学(第9版) 五、临床表现 (三)皮下组织和肌肉囊尾蚴病 1. 约1/2患者有皮下囊尾蚴结节,直径0.5~1.0cm; 2. 多位于躯干及大腿上端,手足罕见; 3. 数目从几个至几百个不一; 4. 表面没有色素沉着和炎症反应,无压痛,与周围组织无粘连; 5. 少数严重感染者可感觉肌肉酸痛、发胀,并引起假性肌肥大。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六 传染病学(第9版) 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血象 大多正常,少数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二)脑脊液检查 脑囊尾蚴病者压力高,蛋白高,淋巴为主,糖和氯化物正常。 (三)病原学检查 粪便找到虫卵或结节,皮下结节活检找猪囊尾蚴可确诊。 传染病学(第9版) 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四)免疫学检查 1. 短程特异性IgG4抗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作为临床初筛或流调。 2. IHA、ELISA不可作为疗效考核指标。 3. CAg和短程抗体IgG4可作为疗效考核指标。 (五)分子生物学 以cCL融合蛋白作为抗原,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 传染病学(第9版) 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六)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头颅CT、MRI检查及脑室造影、眼底镜、裂隙灯及B超检查。眼底镜、裂隙灯有助于眼囊尾蚴病的诊断指标。 CT是诊断脑囊尾蚴病最好的影像之一,尤其是对钙化的检出优于MRI。CT可确诊大部分脑囊尾蚴病。 头颅MRI检查更易发现脑室及脑室孔处病灶,鉴别死活 诊 断 七 传染病学(第9版) 七、诊断 1. 流行病学资料 进食生的或未熟透猪肉,既往有无肠绦虫病史,曾否在粪便中发现带状节片。 2. 临床表现 (1)皮肌型囊尾蚴病及眼囊尾蚴病较易诊断;脑囊尾蚴病表现多样; (2)癫痫发作、颅内压增高应考虑;呕吐或粪便排出白色带状节片者。 3. 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1)粪便中发现节片或虫卵者有诊断价值;结节活组织病理检查可确诊; (2)头颅CT或MRI有助于诊断;免疫学作为参考和疗效考核。 治 疗 八 传染病学(第9版) 八、治疗 驱虫治疗有效、眼囊尾蚴病以手术摘除为宜,对囊尾蚴病患者应常规作头颅CT或MRI检查,患者必须住院在严密监测下进行杀虫治疗。 预 防 九 传染病学(第9版) 九、预防 (一)彻底驱虫治疗患病的人和猪,控制本病的传染源,这是消灭和预防囊尾蚴病的最根本措施; (二)开展宣传教育,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 (三)加强卫生检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