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首页 > 资料专栏 > 学习 > 充电学习 > 出版E书 > 传染病学_蠕虫病第三节线虫病_人民卫生出版社PPT

传染病学_蠕虫病第三节线虫病_人民卫生出版社PPT

嘉年华发***
V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热门搜索
传染病
资料大小:8276KB(压缩后)
文档格式:PPT(34页)
资料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24/3/8(发布于广东)

类型:金牌资料
积分:--
推荐:免费申请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下载
推荐资料
“传染病学_蠕虫病第三节线虫病_人民卫生出版社PPT”第1页图片 图片预览结束,如需查阅完整内容,请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第八章 蠕虫病 作者 : 蔡大川 单位 : 重庆医科大学 第三节 线 虫 病 蛲虫病 三 蛲虫病(enterobiasis)是由蠕形住肠线虫(Enterobus vermicularis,蛲虫)寄生于人体肠道而引起的传染病。 该病分布于世界各地,估计有2亿多患者,患者和感染人群主要是儿童。 主要症状为肛门周围和会阴部瘙痒。 传染病学(第9版 ) 概述 传染病学(第9版 ) 病原学 蛲虫的生活史简单,无外界土壤发育阶段。成虫主要寄生于人体回盲部,头部附着在肠黏膜或刺入黏膜深层,吸取营养,并可吞食肠内容物。雄虫交配后死亡,雌虫在盲肠发育成熟后向下移动,在宿主入睡后爬出肛门产卵,每次产卵约1×104个,产卵后多数雌虫死亡,少数可再回到肛门内,甚至可进入尿道、阴道等。 虫卵随污染的手、食物等进入人体肠道并发育为成虫。这种自身感染是蛲虫病的特征,也是需多次治疗才能治愈的原因。 虫卵亦可在肛门周围孵化,幼虫经肛门逆行进入肠内并发育为成虫,这种感染方式称为逆行感染。 传染病学(第9版 ) 蛲虫生活简史 生活史 传染病学(第9版 ) 蛲虫病为世界性疾病,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高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温带、寒带地区感染率高于热带,尤以居住拥挤、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多见。儿童是主要的感染人群,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幼儿园儿童的感染率为40%左右,有的高达60%。 流行病学 传染病学(第9版 ) (一)传染源 人是蛲虫唯一的终宿主,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排出体外的虫卵即具有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 蛲虫主要经消化道传播。 1.直接感染:虫卵多经手从肛门至口入而感染,为自身感染的一种。 2.间接感染:虫卵经生活用品及受污染的食品而感染。 3.通过呼吸道感染:虫卵可漂浮于空气尘埃中,从口鼻吸入而咽下感染。 4.逆行感染:虫卵在肛门周围孵化,幼虫从肛门逆行入肠内而感染。 (三)人群易感性 人对本病普遍易感,但以儿童感染率高。有家庭聚集性。 流行病学 传染病学(第9版 ) 蛲虫头部可刺入肠黏膜,偶尔可深入黏膜下层,引起炎症及微小溃疡。由于蛲虫寄生期短暂,故肠黏膜病变轻微。 蛲虫偶尔可穿破肠壁,侵入腹腔或阑尾,诱发急性或亚急性炎症反应。极少数女性患者可发生异位寄生,如侵入阴道、子宫、输卵管等。 雌虫在肛门周围爬行、产卵导致局部瘙痒,长期慢性刺激及搔抓产生局部皮肤损伤、出血和继发感染。 发病机制与病理 传染病学(第9版 ) 蛲虫病的主要症状为肛门周围和会阴部瘙痒,夜间更甚。 由于搔抓致局部炎症、破溃和疼痛。儿童患者常有睡眠不安、夜惊、磨牙等表现,有时有食欲不振、腹痛、恶心等消化道症状。 侵入尿道可出现尿急、尿频、尿痛与遗尿。侵入生殖道可引起阴道分泌物增多和下腹疼痛不适。偶尔蛲虫可经子宫与输卵管侵入盆腔,形成肉芽肿,易误诊为肿瘤。 临床表现 传染病学(第9版 ) 1. 成虫检查 根据雌虫的生活习性,于患者入睡后1~3h,可在其肛门、会阴、内衣等处找到成虫,反复检查多可确诊。 2. 虫卵检查 最常用棉签拭子法及透明胶纸粘贴法。一般于清晨便前检查,连续检查3~5次,检出率可接近100%。由于雌虫多不在肠道内产卵,因此粪虫卵检出率小于50%。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传染病学(第9版 ) 凡有肛门周围及会阴部瘙痒者均应考虑蛲虫病。 家庭内曾有蛲虫感染病例的疑似异位损害患者,也应想到蛲虫病的可能,查到成虫或虫卵可确诊。 诊断和鉴别诊断 传染病学(第9版 ) (一)内服药 可选用以下药物之一进行治疗 1. 阿苯达唑(albendazole) 100mg或200mg顿服,2周后重复一次。 2. 甲苯咪唑(mebendazole) 100mg/d,连服3天。 3. 噻嘧啶、双羟萘酸噻嘧啶(抗虫灵):小儿30mg/kg,成人每次1.2~1.5g,睡前顿服。2周重复一次。 (二)外用药物 如蛲虫膏、2%白降汞软膏涂于肛门周围,有杀虫和止痒双重作用。 治 疗 旋毛虫病 四 旋毛虫病(trichinosis)是旋毛线虫所致的动物源性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旋毛虫幼虫的肉类而感染。 临床主要特征为胃肠道症状、发热、肌肉剧烈疼痛、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幼虫移行至心、肺、脑时,可引起心肌炎、肺炎或脑炎等。 传染病学(第9版 ) 概述 传染病学(第9版 ) 病原学 旋毛虫虫体细小,雌雄同体。常寄生于十二指肠及空肠上部,在宿主体内发育过程分为成虫、脱囊期幼虫、移行期幼虫和成囊期幼虫4个阶段。 人或动物吞食含活幼虫包囊的肉类后,包囊被胃液消化,旋毛虫幼虫自囊中逸出,侵入小肠黏膜绒毛上皮吞食血浆及细胞液,经5~7天,4次蜕皮发育为成虫。雌雄交配后雄虫即死亡。雌虫于交配后第5~7天胎生幼虫。雌虫产幼虫1500~2000条,约4周后从粪便排出。少数幼虫从肠腔排出体外,多数经血循环达全身,此谓移行期幼虫。幼虫只能在横纹肌发育成长。幼虫穿破微血管进入肌纤维逐渐长大,约4周后在其周围形成梭状包囊,称为囊虫期幼虫。包囊内含2条或以上幼虫,6~18个月后钙化,幼虫死亡,平均寿命5~10年。活成囊期幼虫被宿主吞食后重复其生活史。 传染病学(第9版 ) 旋毛虫生活简史 生活史 传染病学(第9版 ) 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西欧与北美发病率较高。我国云南、西藏、广东、湖南、福建、河北、四川、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南、湖北、广西及香港特区均有发生或流行。 流行病学 传染病学(第9版 ) (一)传染源 宿主包括家畜与100余种野生动物。家畜中以猪为主。我国东北与中原地区野外散放养猪,猪食含幼虫包囊的肉屑而感染。狗感染率较高,鼠、猫、熊、野猪、狐、狼等是保虫宿主。 (二)传播途径 多因生食被感染动物的肉类及其制品而感染,其中生食猪肉感染者超过90%。有部分地区居民将生猪肉丝伴作料调味后食用易受感染。带旋毛虫幼虫或包囊的粪便污染食物或水,被食入后也可导致感染。 (三)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染,主要与生食肉类的饮食习惯有关。感染后有一定免疫力,再感染可无或仅有轻度症状。 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