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回顾马云初心:24岁跌跌撞撞创业路
参考文献
回顾马云初心:24岁跌跌撞撞创业路
2014年09月07日 07:54
作者: 李翔
(作者:《赢在中国》、优米网创始人王利芬;与马云交往最深的媒体人李翔) 引子 阿里巴巴集团向美国证监会(SEC) 提交招股书更新文件,首次对外公布了招股定价区间为60-66美元,以此估算,即将上市的阿里巴巴估值在1600亿美元左右,将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IPO。
阿里巴巴集团将从下周一开始在纽约进行路演,随后将转战十多个美国城市,并于9月18日在曼哈顿结束这段巡回路演之旅。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将会参与路演。
如果上市成功,马云将成为中国首富。而在26年前,他创业生涯的起点是在杭州的一所大学里。在马云封神之前,让我们和创业者们一起来回顾他的初心之路。 创业项目的选择 1988年,24岁的马云从杭州师范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书。
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任教期间,马云是英语和国际贸易专业的讲师。
与此同时,他在西湖边发起了一个“英语角”,在翻译界慢慢地有了一些名气。当时全国经济飞速发展,而在杭州乃至全国,既懂英语又懂贸易的人才很稀缺。 在大学教书的那段时间,是马云厚积薄发的阶段,不但积累了人脉,还沉淀了心性。在兼职做英文翻译的时候,马云发现身边很多同事和退休老教师都赋闲在家。创办一个翻译机构把他们全动员起来的念头油然而生。
1992年,还在大学教书的马云跟同事一起成立了海博翻译社。这是杭州第一家专业的翻译社。创业之初并不顺利,翻译社经营困难重重,第一个月的营业额不足千元。入不敷出的状况令翻译社的员工动摇了,但马云坚信翻译社可以做下去。 与此同时他必须找到新的收入来源。他将办公室一分为二,一半拿来卖鲜花礼品,一半做翻译社。而且,马云也常常背着装满小工艺品的大麻袋,在杭州的大街上穿梭售卖。为了挣更多的钱,马云甚至还做过一年多的药品和医疗器材销售员。马云用这些小买卖的收入来维持翻译社的运营。
新的问题出现了,既然卖礼品一个月可以赚三四千元,翻译社仅能挣几百元,为什么还要继续做翻译社呢? 他陈述了自己的看法:当初成立翻译社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并解决老师们的问题,还是为了挣钱?既然是为了前者,那就不能放弃,一定要坚持下去,熬过去,光明就会到来。 在经营翻译社的过程中还出现过另外一个问题。当时他们请了一个有出纳经验的女孩子收钱。后来不断发现当天实际的营业额跟他们预想的不一样。但是当时大家都是抓大不抓小,没有太在意。直至三四个月后才发现,那个女孩每天从翻译社的收入中拿走一两百元。这个事情让马云得出一个教训:小公司也需要制度,也需要体系。
1995年,亏损3年后,海博翻译社开始盈利。今天,海博翻译社已如当年马云所愿,成为杭州翻译社。多年后,关于这段创业经历马云轻描淡写地提到:“我当时认为一定会有需求,应该能成功。” 现任的海博翻译社社长张红回顾马云当年的创业经历时,感慨地说:“当大家都还没想到这个行业的时候,当大家都还没有看到这个商机的时候,马云首先想到了,他的想法都是具有前瞻性的。那时我们杭州没有翻译社,我们是第一家独立存在的这样一个公司,大家都不看好,而且一开始也不赚钱,但马云坚持下来了,没有放弃。所以,我很佩服马云,他说的话会让你振奋,没有希望的东西在他看来也是充满生机,他能带给他身边的人生活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