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中部崛起战略与武汉开发区的发展 2007-08-23 一、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及意义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回顾 (1)我国拟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思路 经济发展的核心议题是公平与效率,体现在区域发展战略上就是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的思想。建国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已经历了均衡——非均衡——均衡的演变。 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我国采取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在建国后的25年中,国家先后在大西南、大西北地区投入2000多亿元,形成固定资产1400多亿,建成大、中型骨干企业和科研单位2500多个,内地与沿海的工业差距大大缩小,基本实现了生产力均衡布局的目标。 70年代末,理论界、中央决策层对均衡发展战略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反思,认为在经济非常落后的情况下,经济发展应尊重其自身规律,将效率放在首位。基于这一认识,从80年代初期开始实施以对外开放为特征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沿海发展战略(梯度发展战略)。战略实施的效果是明显的。在整个8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以超过12%的速率增长,90年代也未低于8%,而这主要得益于东部地区更高的增长水平。 由于国家经济发展重心的“东移”,西部地区发展势头被削弱,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迅速扩大,于是中央又于1999年提出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总体上是一种均衡战略——目的是平抑、弥合东西部之间过大的差距,从而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这一战略是对以往均衡发展战略的否定之否定。 2003年以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中央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再一次作出重大部署,决定在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同时,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这一战略是新的均衡战略思想从西部地区向中部地带的延伸。 (2)改革开放后的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沿海经济发展战略。1980年五届人大第十五次常委会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并通过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1984年5月,在总结经济特区经验基础上,国家决定进一步开放从东北沿海一直到广东南海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同时在这些城市逐步兴办起经济技术开发区。1985年初,又确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门,漳州,泉洲三角地区,以及胶东半岛、辽东半岛开辟为经济开放区,1988年,决定兴办海南经济特区;同时,国家加大了对东部的资金投入。至此,以加快沿海地区开放为特征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基本形成。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使东部沿海地区迅速成为我国经济最活跃、生产力最发达、科技实力最雄厚的地区。近几年来,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仍呈加快发展之势,成为带动全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西部大开发战略。江泽民同志于1999年6月17日发表重要讲话,正式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江泽民同志指出:逐步缩小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