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
果。除已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任何他人己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研宄成果。与我
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宄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
明确的说明。
作者签名:1^1签字日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作为申请学位的条件之
一,学位论文著作权拥有者授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拥有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g卩: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
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将学位论文编入仲
国郭s紋全竣^居笔>〉等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米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
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本人提交的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
一
致。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也遵守此规定。
?0^开□保密(年)
v
作者签名:导师签
签字日期:7a)(S.(〇J^签字曰期:f〇,l£
摘要
近些年来,社交服务性网络越来越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人
们用来放松压力、了解动态的一种重要且方便的方式。目前来讲,国内外流行的
社交网络有Facebook,Twitter,Instagram,新浪微博,微信朋友圈等。这些
网站的产生和流行发展带动了社交网络公司市值的不断上涨。人们越来越多地通
过社交网络进行沟通、交流、社交。社交网络的兴起,一定程度上改变影响了人
们的对话方式。
作为一种便利人们的网络工具,自从社交网络的诞生以来,关于社交网络的
学术研宄也也是丛出不穷。以往的研宄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社交网络的正面
效应,社交网络的使用会促进人们的关系建立、关系维护、自我表达、压力缓解、
信息分享、信息搜寻等;二,社交网络的负面效应,社交网络的使用会更加增加
孤独感,产生压力;三,不同的社交网站对人们的影响不同,不同社交网络平台
的性质特点会对人们的心理感知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从现实中来讲,Facebook
旨在关系建立和维护(中国的微信朋友圈也是),Linkedin专为求职者提供一个
交流的平台,Instagram是一个图片交流和分享的平台,Twitter(类似于中国的
新浪微博)在信息搜寻和分享上更有优势。学术研究中,部分研究也对现实中的
社交平台进行了对比研宄。此外,另外一些学者通过对信息技术平台设计特点的
构念提取,表明界面特点会影响人们在信息产品上的使用行为。这些综述,为我
们对社交服务性网络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和支撑。虽然如此,基于现实时代背景的
不断变化和对社交服务性网络使用者的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其他问题。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社交网络为人们提供了社交的方便,但同时,也
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有学者指出,过度沉溺于社交网络,会增加孤独感;
I
mw
由于一些社交网络本身的公开特性,在团体交流中,容易产生角色压力和角色冲
突,相较于面对面、一对一对话,角色压力在社交网络中更容易产生并不不易即
时解决。在社交网络上的角色压力会引起人们心理上的变化,以往学者通过实证
调查研究指出,在社交网络上的压力和冲突会导致人们放弃使用社交网络或者减
少在社交网络上的自我表露,变得沉默寡言,有的可能变为完全的潜水者,即只
浏览别人发布的帖子和评论,不再参与社交网络上的活动。这些研宄表明,社交
网络上的压力对人们使用社交网络会产生负面影响。但是根据资源节约保护理论,
在面对有限资源和压力之下,人们会选择解决冲突和矛盾,以使损失最小化,效
益最大化,而不单是放弃当前的资源和利益。此外,社会心理学中预防压力理论
指出,除了消极压力之外,压力会产生积极压力,人们会选择对抗压力,进而压
力变为积极动力。基于此,以往的研宄忽视了动机在社交网络中的作用,特别是
在研宄压力导致放弃使用社交网络或减少自我表露的时候,忽略了动机在其中的
中介作用。动机会中介压力和社交网络使用之间的关系,通过动机的中介,压力
和自我表露不再是单纯的负相关。为了弥补以往关于压力-自我表露关系研究的
缺陷和不足,我们指出动机在其中起到中介研宄并进行了一项实证研究。
基于资源保护理论,动机在本文中分为了三种表现形式,不再关系建立、继
续关系维护和自我表达的动机。我们假设人们由于在社交网络上过多的角色负担
和冲突,将不再进行更多关系的建立,因为更多关系的建立可能会进一步增加负
担和冲突;即使过多的关系负担和冲突,人们依然会进行关系的维护,不会轻易
放弃现有的关系资源;面对冲突和负担时,人们会以一种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表达
自己。我们调查研宄了中国的微信朋友圈使用者,335个有效数据样本验证了我
们的假设。结果表明,虽然社交网络使用导致了角色负担和冲突,人们依然愿意
II
m_m
使用社交网络去进行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并以一种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进行自我表
达;人们不会放弃现有的社交网络上的朋友,会继续维护与他们的关系;与我们
的假设相反,人们会继续使用社交网络结交新朋友,进行交流沟通,我们猜想或
许与新关系者交流可以释放已有的一些压力。这是该毕业论文的第一个主要研宄。
此外,纷繁复杂、各色不同的社交网络在更迭换代、不断涌现。有的赫然屹
立,有的昙花一现,有的转瞬即逝。不同时代的人们需求不尽相同,如何在社会
更迭中避免止步不前,社交网站需要精进不止、独具慧眼,发现探索人们的基本
需求和深层需求,在表象之下探索人们的使用偏好和动机。腾讯公司开发的微信,
始建于2011年,通过六年的发展,微信朋友圈已成为拥有世界上最多使用者的
社交网络。Facebook,社交网络中的佼佼者,在世界互联网公司市值排名中位居
第四(2015年)。不同社交网络工具繁荣背后的原因全然不同。其中,平台界面
的设计是一个很大的区别,人们通过平台特点来识别不同的社交网站,不断地依
附使用,进而形成了一种习惯。社交网络用户通过界面特点来匹配自己的需求。
以往的研宄表明,对于开放性高、信息可及性高的社交网络平台,人们更倾向于
在上面进行信息的搜寻、信息分享和自我表达、表露,即便如此,这也同时给用
户带来了顾虑,信息可及性高意味着任一其他社交网络使用者都有机会接触到自
己表露的信息,一旦信息被恶意非法使用,将会触及到自己的隐私风险。所以,
在这类平台上,也有学者认为,人们会减少自我信息的表露。总的来说,以往的
研宄表明,信息可及性对自我表露之间既有正向的关系,也有负向的关系。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人们对于社交网络的使用会有心理上的感知和信念,这
些感知和信念会影响他们对社交网络的使用意向和行为。如果人们认为使用社交
网络带来的社交方面的益处大于可能的损失,人们会倾向于使用社交网络,在社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