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新产品研制开发”改进计划
--技术开发流程优化实施方案
一、概述
“技术开发流程”小组由6人组成,组长:陈靖,流程经理:张惠玲,成员:王家祥、蔡雷、宋树军、宋润泽。外部门代表:蒋桂华、狄纲要。自8月9日~8月15日流程小组共活动了6次,重点讨论了现有流程在输入、输出、过程和相关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思路,初步确定了改进后的流程简图(草图)。小组活动除成员外,科研部的部分产品主管、技术骨干始终参与,高层领导丁董事长、姜总、张总、尹总先后参加了小组活动。
二、流程图及简要说明
1、优化后流程简图(草图)见附件。
2、简要介绍:经营层、营销部、科研部及其他部门人员均可根据掌握的顾客需求(市场信息)提出新产品开发建议,营销部汇总、分析提出“项目建议书”,经评审,由营销部、科研部共同组织人员进行市场、技术调研,形成“市场、技术调研报告”,科研部、营销部、财务部共同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形成“可行性分析报告”,评审、决策通过后,科研部编制“设计任务书”作为设计输入,进入正常的设计、开发、评审程序。
三、问题设别与分析
1、输入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输入方面共找出11个问题,现就主要问题进行初步的原因分析(见表一):
表一
序号
问题
原因
频次
3~1
重要性
6~1新产品输入决策没有准确、充分的信息;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
a)营销部没有市场信息收集、分析人员;未制订销售员反馈信息程序、规定;
b)没有信息沟通程序规定,部门职责、权限不明晰,没有明确规定;
c)从新产品技术调研到开发决策之间缺可行性分析环节。5缺乏技术信息收集、分析人员
没有设置科技情报岗位。4产品调研深度不够。对开发产品的市场前景、寿命周期、顾客需求等调查、分析不足
没有对调研应达到的目的作出具体规定;调研人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能力欠缺。5
续表一
序号
问题
原因
频次
3~1
重要性
6~1新产品开发周期确定不科学,按时完成率较低。
确定开发周期时,未根据产品技术水平、设计工作量、资金情况、生产能力等进行系统分析,主观判断成分较大。4技术人员对于同行业技术水平、发展趋势、产品的市场信息等关注的主动性不够。
部分技术人员缺乏工作主动性,等领导安排任务,不积极、主动找产品。同时也与培训、工作考核力度不够有关。4
2、过程、活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过程、活动方面共找出22个问题,现就主要问题进行初步的原因分析(见表二):
表二
序号
问题
原因
频次
3~1
重要性
6~1产品室与工艺室、标准化室接口不明晰,产品前期设计标准化、工艺介入不够。
对工艺、标准化工作重视不够;标准化、工艺人员工作主动性欠缺;整体技术水平不高。4产品开发过程中未充分考虑标准化、系列化、模块化设计。
a)设计人员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
b)未进行相关综合知识培训;
c)设计、标准化、工艺人员业务能力有待提高。5新品样机未作详细、全面的分析、评价,匆忙整改,造成许多遗留问题。
市场急需,来不及全面分析、评价就匆忙整改;没有样机分析、评价规定。6未规定科研部参与新产品重要的(A、B类)外购、外协件供方、价格确定。
部门职责、权限不清,没有程序规定。4检测手段不健全(控制不到位),造成部分零部件、整机试验项目无法检测或控制
主要是资金比较紧,批量较少;其次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未采取相应控制措施。5技术更改过于随意;图样和文件更改不同步,造成图样和文件不统一。
a)没有更改权限的详细规定;
b)更改人员粗心大意。6设计更改时,制品处理填写不规范,操作性差。
a)更改人员不清楚零部件库存、采购、外协情况;
b)没有制品处理规定。5更改时未充分考虑由于更改引起相关零部件、性能参数等变化。
更改人员对产品结构不太熟悉;粗心大意、意识缺乏。5
3、输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输出方面共找出12个问题,现就主要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原因分析(见表三):
表三
序号
问题
原因
频次
3~1
重要性
6~1各类产品输出的文件种类及包含内容不相同。
各类产品输出文件种类及包含内容未作详细规定。5部分文件的可操作性差;内容不统一。
编制人员业务能力欠缺,文件审查人员未尽责,文件使用部门未反馈使用情况等。5在使用部门同一文件出现两种版本。
新文件发放时,未及时收回作废版本。5产品图纸存在图号不同,内容相同现象。
设计人员对系列产品结构不了解,应该借用而未借用。5因设计更改等原因产生的产品改制件质量未得到控制。
没有程序规定。5
四、流程改进目标和方案实施
1、近期改进目标与方案
根据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制订近期改进目标和具体措施如下(见表四):
表四
目标
措施
责任部门
完成期限
配合部门
提高输出文件质量和降低紧固件、金属材料库存种类、规格。
(1)修订“图样和文件更改规定”,进一步明确更改原则和权限,规范“更改通知单”编制。
(2)制订“常用紧固件选用规范”和“常用金属材料、型材选用规范”,规定常用紧固件、金属型材品种、规格。达到减少选用规格、品种,降低库存种类、规格等目的。
(3)修订“图样和文件完整性”,进一步明确各阶段输出文件的种类和包含内容。
科研部
10月
30日
设计、工艺、标准化及文件审查人员职责、权限明晰
(1)修订“设计管理制度”,制订“图样及文件审批程序”,具体规定各类图样和文件的审批权限和职责。
(2)修订“图样及文件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技术文件归档、借用程序。
科研部
10月
30日
目标
措施
责任部门
完成期限
配合部门
信息沟通渠道通畅
(1)工程机械生产部每月将零部件库存、采购、外协信息反馈至科研部。
生产部
10月
30日
(2)明确各部门职责、权限,需传递的信息等,制订部门之间定期、不定期沟通程序。
管理部
10月
30日
各部门
(3)较大的技术更改向有关部门进行技术交底;技术更改信息定期汇总传递至相关部门。
科研部
提高零部件质量
(1)制订外协件供方自检管理规定。
生产部
10月
30日
质量科研
(2)制订改制件控制程序
质量部
10月
30日
质量
科研
2、远期改进目标与方案
目标:部门职责、权限明晰,信息沟通渠道通畅,降低产品早期故障率,提高产品标准化、系列化、模块化程度,用合适的产品满足顾客需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
实施方案:
(1)购买三维制图软件,减少设计错误。
(2)成立系列产品模块化设计小组,对现有产品进行模块化设计。
(3)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中开展早期故障分析;增加必要的检测设备,强化关键、重要件检验。
(4)设计、工艺、标准化人员进行适当的岗位轮换,提高技术人员全面素质。
(5)配备合适的技术信息收集、分析人员。
(6)加大部门、人员工作质量自查、考核力度。
(7)进一步明确现场责任工程师职责,规定属于明显的设计错误并可现场更改的先指导实施后反馈,具有制订临时工时的权利等。
(8)加强技术人员标准化、系列化、模块化、工艺性等相关知识培训。
(9)制订“外协件返修规定”,规定:重要件返修方案由供方、公司相关部门共同讨论确定。
五、项目小节
经过培训学习和几天的热烈讨论,找出了技术开发流程存在的部分问题,并初步确定优化后流程简图(草案)。通过学习、讨论,开阔了视野,初步掌握了流程改进工作步骤和方法,相信在咨询公司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公司的各项管理工作一定会有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