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处在一个政治、经济的变革时代,项目成为组织工作的主要方式之一。
“碎片”性是项目的一个主要特性,即一个项目的完成涉及多个不同的组织,这
些组织来自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尽相同的文化、专业背景及目标。学者们指出,
这些组织之间的关系多表现为对抗性和无效性。一直以来,如何增进参与方之间
的更好的合作以提高项目绩效是项目管理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面对的问题。对于
项目绩效的关注,学术界过去一直围绕在合同治理与关系治理进行研究,并进行
了有益的探索,涌现了大量的相关文献。传统上,测量项目绩效时一般会选择
T (时间)、C(成本)和Q(质量)三要素。随着研究的不断开展与实际情况的调研,
绩效例行的评估标准中加入了关系满意度等要素。这里,我们提出项目合作绩效
代替项目绩效,用来考察项目的完成情况及项目中各合作方对合作关系的满意
度。
基于情境因素在各学科的快速发展,开始有学者从社会网络的角度去寻找影
响项目成功的因素。各个领域的学者之所以关注社会资本,是因为社会资本的解
释力很强大。对于项目绩效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社会资本有利于获取各种所需
资源(例如知识、资金等)。社会资本在项目绩效方面的研究,成功的将项目管
理由经济学和管理学的领域扩展到社会学的领域。现有文献关于社会资本和项目
绩效的理论研究匮乏,本文基于社会资本视角,提出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理论模
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
本研究通过对安徽省200多名参与建设项目的用户(甲方)、勘察设计单位、
监理单位、及承包方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考察了社会资本、合同机制与项目
绩效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社会资本的结构、关系、认知三维度对
项目合作绩效有显著正向关系;关系维度在结构、认知维度对项目合作绩效的作
用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合同机制在关系维度、认知维度对项目合作绩效的影响
中起到调节作用。
关键词:社会资本项目合作绩效合同机制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美国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委员会主席Paul Grace提出:在当今社会中,一
切都是项目,一切也将成为项目。控制良好的项目,可以有效缩短工期、降低成
本、提升资源利用率并改善参与各方的工作关系。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顾客需
求更趋个性化与多元化、全球市场的发展以及技术更新换代时间越来越短的环境
下,项目成为建筑、重型制造、金融、软件及公用事业等行业的首要工作方式(杰
弗里K.宾图,2010)。项目的优点明显,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项目没有达到预期
目标,甚至半途而废。Moiris (2008)指出在项目管理领域有一个惊人的统计数据,.
就是60%至82%的项目都失败了。所以伴随项目的发展,项目管理一直都是学
者们研究关注的重点。在项目管理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三大主要学派,包括侧
重于技术模型的技术学派;..If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与项目管理结合的组织学派;
同时结合技术学派和组织学派的综合学派(梁永宽,2008)。虽然起步相对较晚,
国内在现代项目管理的研究与应用上仍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
比,不论在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应用上,都还有一定的差距(朱俊文等,2003;
陆绍凯,2005)。将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项目管理理论相结合还有
很大的探索空间,需要国内学者们去发掘研究,这一研究将会极大地丰富项目管
理理论。
自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国家打破了计划体制下投资管
理模式高度集化的方式,改革了相应的投资体制和建设管理体制,投资主体、投
资方式和资金来源日趋多元化(谢继勇,2010)。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项目
法人制、合同制等方式成功引入项目管理中。但是,建设项目一般投资规模比较
大、建设周期比较长、实施过程和外部环境复杂、参与方众多,其管理极具挑战
性(何清华、胡毅,2005.)。效益低、工作效率差、资源浪费严重是困扰着建设
行业的主要问题(Jones and Saad, 2003)。项目实质上是以合约联系起来的临时性
多边组织(Winch,1989),这个临时组织的成员有不尽相同的利益诉求。从项目
启动规划、设计、实施到最终结尾,项目参与各方的职责以及参与者的数量等
直在变动,如何有效管理各参与方以达到既定的目标(项目绩效达标)是一个需
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围绕项目绩效,国内外的学者们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近年
来讨论较多的是项目治理,包括合同治理与关系治理(Heide and John,1992;
Luo, 2002; Poppo and Zenger, 2002; Liu et al.,2009;梁永宽,2008)。这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