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而言,文章所涉及的核心部分的主要内容及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在对我国高职院校现行的两种财务管理模式即“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模式
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和比较论证的基础上,指出了这两种财务管理
模式在实践方面尚存的一些不足之处,因而它们都难以有效地满足当前高职院校财务管
理的实际需要,尤其是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高校相比具有其在办学方面的特殊性。因此,
必须对现行的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第二,文章根据实地调研、专家访谈和必要的问卷调查所获得的相关信息资料,重
点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当前在财务管理的理念、财务预算管理、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
理、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建设、教育成本核算、资产核算及管理等方面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对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了系统地分析,从而认为适时地进行高职院校财务管
理模式的创新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现实可行的。
第三,文章针对我国当前在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方面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应建
立一种以服务人才培养为最终目标、以全面预算管理为中心、以成本和资金控制为手段、
以财务绩效评价分析为主要保障,并能够与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创新型
财务分级管理模式,这是一种既能够较好地处理好“集权”与“分权”之间的关系,又
能够较好地适应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新模式。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
1 导言
高等院校是介于政府组织和营利组织之间,并担负着一定社会使命或提供公益服务
的独立组织,高校与营利组织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高校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且盈余不进
行分配的。也正是由于该特征的存在,导致其日常运营中的财务管理问题长期以来都没
有引起有关各方的足够关注。而在高等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
类型,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今后要重点发展的方向之一。目
前,高职院校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并在高等教育中占据了半壁江山。
众所周知,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施行高校大规模扩招政策以来,高等教育事
业得到了迅猛地发展。高等教育正在由传统意义上的“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
过渡。在这期间,高等教育在其体制、管理和理念等方面都经历了重大的改革和发展。
同时,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急剧增长,也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比较突出的有来自于资
源方面的限制正逐渐地显现,这使许多高校面临着生存危机。此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发展和高校独立法人地位的确立,以及高校经费来源的多样化,这些都使高校的
财务活动越来越复杂。在此背景下,高校应如何通过加强财务管理,以获取资源并合理
地进行配置,从而完成自身的组织使命,这一问题也随之成为理论界集中探讨的新的研
究热点。
在学术界掀起的针对高校的研究热潮之中,高校财务管理模式问题是备受各方关注
的主要问题之一,与此相对应,针对高校财务管理的研究也正逐步地成为理论界新的研
究领域。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已经建立了以院(系)为管理实体的校、院二级管理体制。
由于二级院(系)在教学、科研、行政事务等方面的自主权相对较为独立,而传统的高校
财务集中管理模式却强调决策的集中,其应变能力较差,因而无法很好地满足财务管理
的实际需要,从而难以适应新的办学要求。因此,在实施二级管理的前提下,如何既能
够满足教学、科研和行政事务管理的需要,又能够有效地实现一级财务统一领导和监管
的优势,这就成为有关专家学者积极探讨和努力实践的财务管理模式。
此外,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由于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因而,如何构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且能够与其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模式也就
成为理论部门和实务界的众多有识之士所共同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高职教育在完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促进高等教育
的大众化等方面均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截止2008年3月,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已达1200
多所,占普通高校的60%,有近880万的在校生和700多种专业,涵盖了一、二、三产业
和大部分的新兴产业。随着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其在新型工业化、
劳动力转移与再就业等方面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活动作为学校重要的管理活动之
一,其规范性及完善程度直接地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办学环境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了在全国的高职院校中树
立改革的示范,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开始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
校建设计划。该计划于2006年11月由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启动,按照“地方为主、中央
引导、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重点支持建设100所高职院校,力求使之成为发
展的模范、改革的模范和管理的模范。该计划从2006年-2010年间按年度、分地区分批
实施
[1]
。作为全国众多的高职院校中率先进入这一计划的部分高职院校,他们按照既“大
力发展”、又着力“提高质量”的基本要求,即在规模扩展和内涵提升有机统一的基础
上推荐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前,这项改革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
效,在改革中逐步地呈现出了七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办学理念由封闭转向开放;二是评
估指标系统由本科压缩型向高职特色型转变;三是师资引进与培养由学科型教师向双师
结构型转变;四是教学内容由注意理论和学科体系向注重实践和就业能力转变;五是课
程系统建设由稳定的学科课程向灵活的模块化课程转变;六是办学模式由单一学校办学
向校企资源共享的管理平台转变;七是培养方式由单纯地依赖课程教学向注重实习实训
转变。上述这一系列的转变带来了高职院校在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教育教
学活动等方面的全方位的变革。这些变革也同时对高职院校现有的财务管理模式提出了
相应的要求与挑战,致使原有的财务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当前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的发
展需要。本研究针对高职院校目前财务管理模式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紧迫性,
从制度和模式上进行了深层次地剖析和探讨,力求通过借鉴企业财务管理的经验和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