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首页 > 资料专栏 > 论文 > 财税论文 > 财税审计论文 > 移动支付、财务脆弱性与家庭储蓄率_MBA硕士毕业论文67页PDF

移动支付、财务脆弱性与家庭储蓄率_MBA硕士毕业论文67页PDF

资料大小:5069KB(压缩后)
文档格式:PDF(67页)
资料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25/8/13(发布于辽宁)

类型:金牌资料
积分:--
推荐:免费申请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移动支付、财务脆弱性与家庭储蓄率_MBA硕士毕业论文67页PDF”第1页图片 图片预览结束,如需查阅完整内容,请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学校代码:11482
密级: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 THESIS
论文题目移动支付、财务脆弱性与家庭储蓄率
作者姓名王宇轩
专业金融学
所在学院金融学院
指导教师周丹
完成日期2024年5月
硕士学位论文
移动支付、财务脆弱性
与家庭储蓄率
2024年5月
MASTER THESIS
Mobile Payment,Financial
Fragility and Household Savings
Rate
May 2024
浙江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移动支付作为互联网时代重要支付手段,对家庭生活影响很大,因此从移动
支付视角研究其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极具意义。当前研究移动支付对家庭影响的
文章已比较多,但通过梳理文献,本文发现仍有值得探讨之处:(1)移动支付对
家庭储蓄率影响机制的研究尚存有缺口;(2)移动支付对家庭财务状况影响的研
究存在争议。有研究认为移动支付可改善家庭财务状况,也有学者对此持相反意
见。对此,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提出自身的看法,研究移动支付对家庭财务脆
弱性的影响,以及移动支付如何通过影响家庭财务脆弱性从而影响到家庭储蓄率;
(3)基于预防性储蓄理论,本文发现移动支付与家庭储蓄率之间还可能存在其他
机制。此外,本文还探究了家庭创业在移动支付对家庭储蓄率影响中可能产生的
影响机制。
从理论层面,本文首先分析了移动支付对家庭储蓄率的直接影响。接着,通
过比较“移动支付对家庭财务状况的影响是改善还是恶化“这两种有分歧的说法,
本文通过分析后认可后者,并认为移动支付可能导致家庭财务脆弱性,从而进一
步导致家庭储蓄率的下降。接着,基于预防性储蓄理论,本文认为地区金融科技
发展水平、现金比例(即家庭持有的现金资产占流动性资产的比例)以及家庭社
会关系网络三个因素在移动支付对家庭储蓄率的作用中能起到的机制影响。另外,
通过分析,本文还作出以下机制猜测:移动支付可能通过促进家庭创业行为进而
提升家庭储蓄率。最后,本文从家庭收入、户主年龄、户主是否使用信用卡支付、
户主经济金融信息关注度、投资风险偏好五个方面进行异质性分析。
实证部分内容如下,本文通过CHFS 数据库2017、2019两年的中国家庭数据,
首先运用双向固定效应回归模型,检验了移动支付对家庭储蓄率的直接作用,经
内生性分析、工具变量检验以及三种不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果依然显著。其次,
运用中介效应模型,研究了家庭财务脆弱性在移动支付对家庭储蓄率影响中起到
的中介机制。之后,基于预防性储蓄视角,本文实证分析了地方金融科技发展水
平、现金比例以及家庭社会关系网络三个因素的机制效应,其中,本文运用Python
爬取百度金融科技关键词页面数的方式来构建地区金融科技发展水平。进一步分
析,本文实证检验了家庭创业行为的影响机制。最后,本文进行异质性分析。
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1)移动支付可以降低家庭储蓄率;(2)移动支付
可使家庭财务状况恶化、致使家庭财务脆弱,从而降低家庭储蓄率;(3)地区金
融科技发展水平、现金比例两个因素可以强化移动支付对家庭储蓄率的作用,移
I
浙江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动支付还可以通过提升家庭社会关系网络、促使家庭创业活动两条机制来降低家
庭储蓄率;(4)通过异质性分析本文发现,第一,移动支付对中低等收入家庭的
储蓄率具有明显的负向影响,而对相对高收入家庭则无显著影响。第二,移动支
付的使用对户主为中老年家庭的储蓄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户主为青年的家庭
无显著影响。第三,移动支付可以显著降低户主不使用信用卡支付的家庭的储蓄
率,然而,对于户主使用信用卡支付的家庭,移动支付对其家庭储蓄率的作用并
不显著。第四,对于户主不关注经济金融信息的家庭,移动支付可以显著降低家
庭储蓄率,然而对于户主关心经济金融信息的家庭,移动支付对家庭储蓄率的影
响并不显著。第五,对于投资过程中偏保守的家庭,移动支付能显著降低其家庭
储蓄率,对于投资过程中比较追求风险的家庭,移动支付对其家庭储蓄率的影响
并不显著。
关键词:移动支付;家庭储蓄率;财务脆弱性;预防性储蓄
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