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数字素养培育先行——《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中强调,“要提高全民全社会数字素养和技能,夯实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社会基础”。我国信息科技课程的发展方向必须反映时代特征,具有我们中国特色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提升全民数字素养,提高大众数字技能是数字时代信息科技课程的新任务。
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标第一次确立了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数字素养为目标(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这四个方面互相支持,互相渗透,从而促进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同时坚持素质教育和立德树人的根本思想,为培养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好数字基础。
在面对百年不遇之大变局之时,我国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带动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布局,在高速率移动通信技术、人工智能、量子计算、高端机械制造等技术都走在世界前列。为了继续在科技领域不断培养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取得科技突破,打破国际封锁,中国必须将信息科技课程放在重要位置。此次中国将信息科技课程列入到国家课程体系中就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根据《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的相关要求。我们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重视信息科技的学习,因为只有先在义务教育阶段有了专业的信息科技课程,才能打好基础,提前布局好新时代科技人才培养,推动我国科技创新蓬勃发展。
我国的这一举措,在全世界排在第一位的。从此之后中国不再落后于世界,我们不光要追赶世界先进理念,更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步、引领世界科技潮流发展方向。
?
二、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标的新变化
?
(一)课程名称改为“信息科技”
???第一个显著变化就是把信息技术改为信息科技,课程名称的改变体现了教育思维的重大变革。
? 从课程的本质来说,信息技术更注重知识导向,讲操作,讲编程。学习简单的技术的操作和知识点,导致很多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会使用但不了解深层原理,更谈不上对于创新的启发。而在改为信息科技之后,就是以素养导向为主,讲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对知识点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做到学会使用的同时能够了解底层原理并能够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如表1至表4所示)。
从课程的价值来说,过去的信息技术是为了让学生会操作几种机器,会编写几个简单小程序,会使用几种软件,其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试教育拿成绩。但在面对机器不断被淘汰,小程序不断在变化,软件不断在更新版本的境况下,原来的信息技术就显得力不从心了,不足以适应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信息科技课程更多追求育人价值,更关注的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数字素养,结合学生的生活场景及真实案例,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活力,通过跨学科、主题式等教学,让学生有更好的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
操作和编程不是素质教育,技术导向不足以撑起素质教育的框架也很难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这就是将信息技术改为信息科技的重要原因。
(二)重构信息科技学科逻辑主线
第二个显著是信息科技学科逻辑主线发生重大转变。确定了信息科技学科的知识关系,并将所有知识汇成一个知识网络,形成科学严谨且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学科逻辑。
在课程设置上,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大部分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学机构对信息技术课程没有足够的研究,在课程设置当中简单地把大学的课程缩减一点放到中学,中学的课程再缩减一点放到小学。如大学有“计算机原理”,中学有“计算机原理初步”,小学有“计算机原理入门”。但是一门“计算机原理”课程这样分解是不科学的。我们看数学学科,学生从小开始识数,然后学习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乘方、开方、指数、对数、几何、微分、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