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抓住八个“核心” 培育核心素养——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析与实施建议
原抓住八个“核心”?培育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析与实施建议
摘 要
围绕培育核心素养这条主线梳理《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现其中有八个“核心”:课程性质核心变化是从信息技术到信息科技,核心理念是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核心目标是培养数字素养与技能,核心内容是贯穿六条逻辑主线,学业核心表现是明晰学业质量标准,核心教法是问题驱动或项目驱动,核心评价是课堂表现与学业作品,核心教研方法是课题引领。运用整体思维将八个“核心”整合理解与实施,能使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信息科技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地。
关 键 词
信息科技;核心素养;育人价值;数字素养与技能;逻辑主线;学业质量标准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研制是一次系统化设计,涉及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等六个方面,贯穿其中的主线是核心素养。如何运用核心思维,抓住新课标的“核心”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是一线教师和教研员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核心变化:从信息技术到信息科技
核心素养的立身之本是课程地位的确立。本次新课标修订的核心变化是实现从0到1的突破,以及从技术到科技的升级。
1.从0到1的突破。新课标研制之前,在国家层面,信息技术领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在江苏,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地方课程设置。此次修订,信息科技成为国家课程并拥有独立的课时,课程地位得以确立。
2.从技术到科技的升级。课程名称由“信息技术”改为“信息科技”,突出了信息科技学科的科学本质,实现“科学”与“技术”并重。信息科技是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部分,主要研究以数字形式表达的信息及其应用中的科学原理、思维方法、处理过程和工程实现。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旨在培养科学精神和科技伦理,提升自主可控意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
二、核心理念: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
新课标倡导面向数字时代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要求,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帮助学生提升数字时代的适应力、胜任力和创新力。
1.学会知识积累与创新方法。对于出生在数字时代的“数字土著”而言,如何更好地面对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数字化,尤其学会在数字时代高效的学习与创新,是信息科技课程特别关注的问题。
2.遵守道德规范和科技伦理。随着在线社会的到来,数字道德规范和科技伦理问题备受关注。比如,隐私保护、信息茧房、算法歧视与陷阱等问题,以及如何弥补“数字鸿沟”,怎样避免技术滥用等问题,都需要通过信息科技课程引导学生遵守相应的道德规范和科技伦理。
3.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数字时代的公民越来越多地独自面对电子屏幕和数字界面,怎样化解短视频沉迷、网络成瘾等困扰,区分虚拟与现实,需要正确应对数字时代带来的挑战,让数字娱乐和虚拟生活成为现实生活的补充,让数字技术服务于现实所需,促进学生在数字与现实世界中健康成长。
三、核心目标:培养数字素养与技能
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核心素养在学科层面的具体化,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数字素养与技能。
1.把握数字素养与技能内涵
按照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划分,数字素养与技能可分为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以及信息社会责任等四个方面。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突出了信息意识中的协同创新、科学精神、原创精神、掌握核心技术的意识,关乎国家科技发展和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创新性;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涉及的抽象、分解、建模、算法设计等思维活动,突出了问题抽象、分解、建模、算法设计等思维过程,淡化了对算法实施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