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首页 > 资料专栏 > IT > IT管理 > IT制度 > 参加郑燕林教授关于《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解读分享DOCX

参加郑燕林教授关于《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解读分享DOCX

HITAO
V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资料大小:13KB(压缩后)
文档格式:DOCX(2页)
资料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25/2/8(发布于天津)

类型:积分资料
积分:8分 (VIP无积分限制)
推荐:免费申请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参加郑燕林教授关于《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解读分享DOCX”第1页图片 图片预览结束,如需查阅完整内容,请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小学信息科技工作坊成员参加郑燕林教授关于《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解读讲座
5月18日上午9:00,小学信息科技工作坊成员在线聆听了郑燕林教授关于《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解读讲座,大家纷纷把自己的感想和收获分享到群中。
关莉莎老师
今天听了郑燕林教授关于《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研读。感觉每一次听讲座着重点都不同,这次特别关注的是自主可控,老师说课标里出现了26次,别的老师说25次,不管多少次,总之,我们就是要自主创新,提倡原创的东西,熊教师也说过,健康码是我们的原创,行程码是我们的原创,用一幅图解读了如何循序渐进的实现原创。遵循学习的逻辑,从体验开始,感知、理解原理,生活中应用,然后创新。同时也要求我们一线老师用自己的智慧去创新,去实现跨学科主题式学习。
张铁斌老师
?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意识到原来的“素质教育”重不同学科的知识,而“素养”重知识内化、实践和运用,所以新课标更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确立课程标准,遴选课程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推进考试评价改革,是新课标释放的一大重要信号。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信息技术学的怎么样,还要关注学生正确价值的形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技术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线信息技术教师,要站在为国家培养科技后备人才这样一个高度来学习新课标,要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认真学习,精心准备,将信息科技的课程理念和培养目标在课堂落地,为促进全国中小学生的信息科技素养提升贡献我们的力量。
涂琪老师
通过今天的学习,对于数字时代的育人方向、如何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有了新的思考。郑燕林教授在“五个理念”中说到:倡导真实性学习。我认为“真实性学习”就是让孩子学有所获、学有所用,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把所学知识科学的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也许就是素养的落地吧。数字时代,拓展学生的思路和视野,带来持续的学习动力,唤醒更多孩子的智慧,点亮更多孩子的人生,让学生学习不枯燥乏味,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黎海鹤老师
听了郑燕林教授关于《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解读,使我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郑教授从一大变化、五个理念、四大目标、六条主线、九个模块、十七主题、三个关联、两点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信息科技强调课程的科学属性,但并不弱化课程的技术属性,也就是主张“科”与“技”并重。改变以往信息课程“工具论”的固化思想,避免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仅仅围绕具体软件工具的使用,应同时关注其蕴含科学原理,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和处理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技术伦理。
贾正环老师
? ? ?在今天“东师教师教育论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大家谈’——信息科技”的讲座中,郑燕林老师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方法,把研读课标的感想用“一大变化”“五个理念”“四大目标”“六条主线”“九个模块”“十七个主题”“三个关联”“两点建议”分享给大家。
? ? ?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三个关联”中的”生活关联“,我们一起在说情境生活化,真实性学习,如何落实呢?我觉得“生活关联”回答了这个问题。首先,情境来自于真实生活,从中找到合适的主题,去做学习的切入点,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真实的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方案——验证方案”这样的探索、实践过程,才真正让学生有感知,懂原理,去应用,成习惯,才达到了素养了内化。
? ? ?正如郑老师所说,最近关于课标分析、解读的讲座很多,但是3万5千字,值得我们一遍遍读,一次次想,不断的用,真正做到常读常新,应用创新。
刘晶老师
? ? ?今天聆听了东北师范大学郑燕林教授关于《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研读讲座。郑教授从八个角度分析了新课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