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作者 : 丁新生
单位 :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第十六章
脊髓疾病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脑干向下延伸的部分,上端于枕骨大孔水平与延髓相接,下端至第1腰椎下缘形成脊髓圆锥。
脊髓自上而下分为31个节段发出31对脊神经,包括颈(C)神经8对、胸(T)神经12对、腰(L)神经5对、骶(S)神经5对、尾(Co)神经1对。
脊髓呈前后稍扁的圆柱形,全长粗细不等,有颈膨大(C5~T2)和腰膨大(L1~S2)两个膨大部,分别发出支配上肢及下肢的神经根。
脊髓内部由灰质和白质组成,分别含有大量神经细胞核团和上下行传导束,为各种运动和感觉的初级中枢和重要的反射中枢。
神经病学(第8版)
主要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及其他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前两者对脊髓病变水平的定位很有帮助。
不完全性脊髓损害 根据损害的部位,如前角、后角、中央管附近、侧角、前索、后索、侧索等,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
脊髓横贯性损害 在受累节段以下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感觉全部缺失、括约肌功能障碍。
判定脊髓横贯性损害平面主要依据感觉障碍平面、反射改变及节段性症状,如根痛或根性分布感
觉障碍、节段性肌萎缩、腱反射缺失等。
(一)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神经病学(第8版)
1. 从病变所在脊髓横断面上的位置来判断
(1)?后根:神经纤维瘤、神经根炎(带状疱疹)、椎间盘后突、继发性椎管狭窄
(2)?后根及后索:脊髓肿瘤、脊髓痨、多发性硬化、脊髓血管性病变
(3)?后索、脊髓小脑束及侧索:遗传性共济失调症
(4)?后索及侧索:亚急性联合变性、结核性脊膜脊髓炎
(5)?侧索及前角:肌萎缩侧索硬化、后纵韧带骨化、颈椎病
(6)?前角及前根: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脊髓炎、脊髓前动脉综合征
(7)?脊髓中央灰质及前角:脊髓空洞症、脊髓血肿、脊髓过伸性损伤、髓内肿瘤
(8)?脊髓半切:脊髓髓外肿瘤、脊髓损伤、脊柱结核
(9)?脊髓横切:脊髓外伤、横贯性脊髓炎、脊髓压迫症晚期、硬脊膜外脓肿、转移癌、结核等
(二)脊髓疾病的定性
神经病学(第8版)
神经病学(第8版)
2. 从病变所在的解剖层次上来判断
(1)?髓内病变:脊髓炎、脊髓血管病、血管畸形、代谢或维生素缺乏导致的脊髓病变、脊髓空洞症、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血管网织细胞瘤
(2)?髓外硬脊膜内病变:神经鞘瘤、脊膜瘤
(3)?硬脊膜外病变:脊索瘤、转移癌、脂肪血管瘤、脓肿等
(二)脊髓疾病的定性
第一节 急性脊髓炎
第二节 脊髓压迫症
第三节 脊髓蛛网膜炎
第四节 脊髓空洞症
第五节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第六节 脊髓血管病
第七节 放射性脊髓病
急性脊髓炎
第一节
急性脊髓炎(acute myelitis)是指各种感染后引起自身免疫反应所致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性病变,又称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脊髓炎,以病损平面以下肢体瘫痪、传导束性感觉障碍和尿便障碍为特征。
神经病学(第8版)
神经病学(第8版)
病因不明,包括不同的临床综合征,如感染后脊髓炎和疫苗接种后脊髓炎、脱髓鞘性脊髓炎(急性多发性硬化)、坏死性脊髓炎和副肿瘤性脊髓炎等。
多数患者在出现脊髓症状前1~4周有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病毒感染症状,但其脑脊液未检出病毒抗体,脊髓和脑脊液中未分离出病毒,推测可能与病毒感染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并非直接感染所致,为非感染性炎症性脊髓炎(myelitis of noninfectious inflammatory 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