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基于 2℃温控目标的中国工业园区低碳发展战略研究Decarbonization Strategies of China’s IndustrialParks towards the 2℃ Global Warming Target清华大学环境学院2020年 11月School of Environment, Tsinghua UniversityNov, 2020报告作者一、项目负责人陈吕军二、项目研究人员陈吕军田金平郭扬胡琬秋吕一铮严坤卢琬莹赵佳玲叶宁三、报告执笔人陈吕军田金平郭扬胡琬秋吕一铮致谢诚挚地感谢能源基金会对本项目的大力支持与资金资助,感谢领域内专家与业界同事为本项目提出的宝贵建议。报告声明本报告由能源基金会资助。报告内容不代表能源基金会观点。报告仅限于研究、学习或内部传阅,不得翻印或用于商业目的。如有不妥或谬误之处,敬请读者不吝批评指正。摘要《巴黎协定》确立了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升高幅度控制在 2 ℃内的目标,并为 1.5 ℃温控目标而努力。中国政府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工业部门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绿色转型的背景下,数量庞大的工业园区已成为实现精准碳减排的关键靶点。本报告识别了中国工业园区低碳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建立了中国工业园区碳排放清单,揭示了园区排放特征。面向 2035和 2050年定量分析了中国工业园区碳减排目标、主要低碳发展路径和碳减排贡献。进而,构建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园区基础设施数据库,识别了以基础设施为核心的园区碳减排关键技术措施,并构建综合评价模型量化了园区减排潜力、经济成本和协同环境效益,为园区低碳发展提供清晰有力的决策支撑。研究显示,2015年中国工业园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为 28.2亿吨,占全国总排放量的 31%。2015-2035年及 2035-2050年期间,全国工业园区有望分别减排至少 28%和 51%。在园区高、低两种经济增速情景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能效提升、能源结构优化、碳捕集等低碳路径可实现显著的减排效果: 2015-2050年预期可减排 18.4亿吨二氧化碳,即有望实现 60%以上的减排幅度。工业园区中普遍建设的热电联产等能源基础设施对园区碳排放具有长期锁定效应,平均贡献了园区排放的 75%。基于基础设施特征,针对性地实施低碳技术改造,园区能源基础设施可实现显著的碳减排潜力和经济环境协同效益。运用产业共生理念,推动工业园区能源基础设施和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建立“能—水”共生体系,可进一步挖掘园区深度减排潜力。为推进工业园区在国家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中长期低碳发展目标,本报告建议开发系统、规范、标准的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工具包,搭建工业园区碳减排决策支撑数据平台,制定工业园区低碳发展分类指导路线图,并开展碳达峰示范试点园区建设。AbstractThe Paris Agreement set a target of limiting the rise in global average temperature to2 °C above pre-industrial levels, and endeavoring to achieve 1.5 °C global warming.Chinese government pledged to strive to peak carbon emission by 2030 and achievecarbon neutrality by 2060. Industrial pa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