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医药代表人员——有效增员面谈五步走 住宿限制、就业门槛…… 35岁中年人如何“解除封印” ?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于中国人来说,35岁变成了一个尴尬的年龄节点。 近年来,一些互联网大厂辞退35岁以上员工的新闻频繁登上热搜。最近,一则“多家北京青旅拒绝接待35岁以上中年人”的新闻,再次将35岁的人群推向了舆论中心。 不少网友表示:35岁的年纪,成熟稳重、年富力强,怎么就成了工作和生活中的年龄“红线”了呢? 图片来源:搜狐视频 年龄的分水岭 封印了35岁的中年人 对于中国社会来说,35岁似乎是一道分水岭。在企业,35岁职场人职业晋升停滞,甚至要考虑被退休,甚至有“35岁前是人力资源,35岁后就是人力成本”的说法。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2022年6月,前程无忧发布的《“35岁+”人群就业压力观察2022》报告显示,2021年一年中,“35岁+”受访者平均投递简历数量同比增加近四分之一,但面试机会却同比下降两成,35岁的中年人实在太难了。 “连年轻人都用不完 哪会考虑35岁的中年人”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23年5月全国有600多万16-24岁青年失业,16-24岁青年失业率创出新高,达到20.8%。故有说法称“有那么多青年人失业,用人单位连年轻人都用不完,又怎么会轻易给35岁以上的人机会呢?” 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年轻人有干劲,能加班,对工资要求低,可塑性强,简而言之就是“好用且便宜”,而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琐事多,薪资要求高,且长期工作形成思维定式,较难适应新单位的用工方式……这些都是企业更青睐年轻人的原因。正如BOSS直聘某位职位分析师所讲:“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处在人口红利期,劳动力供应充足,处于招聘市场主动地位的企业方会有惯性,选择体力、精力上更有优势,薪酬成本、管理成本上相对更低的年轻人。” 35岁危机产生的原因 在信息时代,知识、技能以及生产条件更新速度加快,多数人的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未必能一直跟得上迭代的脚步,随着年龄增长体能下降,如果充电不足,在竞争中更容易显出劣势。所以,一方面是现实的、客观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大家越来越认同“35岁危机”的观念。社会上一旦形成某种共识,它就会变成一种真实存在的力量。人们遭遇的现实,逐渐就会变成更多人对于现实的预期,预期的力量足够大以后,就会变成一种客观的真实。社会的集体意识无法改变,面对“35岁危机”,要破局,个人能做的无非两点: 第一、终身学习、保持竞争优势,将自己的“不可替代性”牢牢攥在手里; 第二、变革的时代,在个人原来的赛道上持续走下去可能会面临各种瓶颈制约,这个时候个人需要顺势而为,根据发展需要而进行事业转型,避免在单一赛道上出现年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