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第七章
原虫病
作者 : 赵英仁
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第三节
黑 热 病
一、概述
二、病原学
三、流行病学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
五、临床表现
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七、并发症
八、诊断和鉴别诊断
九、治疗
十、预防
概 述
一
黑热病
传染病学(第9版)
内脏利什曼病。
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经由白蛉传播。
临床上以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盗汗、进行性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清球蛋白增多为特征。
病 原 学
二
1. 前鞭毛体。
(一)形态
2. 见于白蛉消化道内。
3. 在22~25℃培养基中,呈纺锤形,前端有一游离鞭毛,其长度与体长相仿,约11~16μm。
传染病学(第9版)
二、病原学(杜氏利什曼原虫)
1. 无鞭毛体。
(一)形态
2. 见于人和哺乳动物单核-吞噬细胞内。
3. 在37℃培养基中,呈卵圆形,大小约4.4μm×2.8μm。
传染病学(第9版)
二、病原学(杜氏利什曼原虫)
(二)生活史
传染病学(第9版)
二、病原学(杜氏利什曼原虫)
(二)生活史
传染病学(第9版)
二、病原学(杜氏利什曼原虫)
流 行 病 学
三
1. 本病虽为地方性传染病,但分布较广
流行特征
2. 发病无明显季节性
3. 男性较女性多见
传染病学(第9版)
三、流行病学
4. 农村较城市多发
免疫缺陷者,如骨髓、器官移植及接受其他免疫抑制治疗人群,成为新的需要关注的易感人群。
发病机制与病理
四
传染病学(第9版)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
白蛉叮咬后,前鞭毛体注入机体
球蛋白
临 床 表 现
五
1. 发热 典型病例呈双峰热,现大多为长期不规则发热。
可伴畏寒、盗汗、食欲下降、乏力、头晕等症状。
持续较久,但全身症状不明显。
(一)典型临床表现
2. 脾、肝及淋巴结大 脾脏进行性增大。
肝轻度至中度增大。
淋巴结亦轻度至中度肿大。
3. 贫血及营养不良 病程晚期出现
有精神萎靡、心悸、气短、面色苍白、水肿及皮肤粗糙。
皮肤颜色可加深故称之为黑热病。
传染病学(第9版)
五、临床表现
潜伏期长短不一,10天至9年,平均3~5个月。
1. 皮肤型黑热病
(二)特殊临床类型
传染病学(第9版)
五、临床表现
皮损:面颈部多见,在结节内可查到无鞭毛体。
一般情况良好,大多数能照常工作及劳动,病程可长达数年之久。
多分布于平原地区,多数患者有黑热病病史。
2. 淋巴结型黑热病
(二)特殊临床类型
传染病学(第9版)
五、临床表现
少见。
多无黑热病病史。
浅表淋巴结肿大,尤以腹股沟多见,其大小不一,无红肿或压痛。
全身情况良好,肝脾多不大或轻度增大。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六
1. 血常规及血清蛋白 全血细胞减少
血沉增快
球蛋白显著增加,白蛋白降低,A/G可倒置
球蛋白沉淀试验阳性
2. 病原学检查 涂片检查
培养法
3. 血清免疫学检测 检测特异性抗体
检测特异性抗原
传染病学(第9版)
六、实验室检查
4. 分子生物学检测 定量PCR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并发症
七
(一)继发细菌性感染
传染病学(第9版)
七、并发症
多见于疾病晚期
(二)急性粒细胞缺乏症
诊 断 和 鉴 别 诊 断
八
1. 流行病学资料
有在流行区居住或逗留史,是否为白蛉活动季节(5~9月)
2. 临床表现
3. 实验室检查
传染病学(第9版)
(一)诊断
4. 治疗性诊断
起病缓慢,长期、反复不规则发热。
全身中毒症状相对较轻。
进行性肝脾肿大。
贫血、白细胞减少及营养不良。
三系细胞减少,血沉加快,球蛋白增加,白蛋白降低。
血清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阳性。
病原学依据,涂片阳性,核酸检测阳性。
传染病学(第9版)
(二)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其他长期发热、脾大及白细胞减低的疾病鉴别。
白血病
疟疾
慢性血吸虫病
恶性组织细胞病
结核病
伤寒
布氏杆菌病
霍奇金病
治疗与预后
九
1. 一般治疗
传染病学(第9版)
(一)治疗
卧床休息。
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应加强口腔卫生及护理。
预防和治疗继发感染。
输血或输注粒细胞。
2. 病原治疗
传染病学(第9版)
5价锑制剂:葡萄糖酸锑钠
成人:一次6ml(1支,含五价锑0.6g),一日1次,连用6~10日,每日1次。
小儿:总剂量按体重150~200mg/kg,分为6次,每日1次。
非锑剂药物:
锑剂无效或禁忌时
米替福新
两性霉素B脂质体
巴龙霉素
联合治疗
(一)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