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首页 > 资料专栏 > 学习 > 充电学习 > 出版E书 > 传染病学_深部真菌病_念珠菌病_人民卫生出版社PPT

传染病学_深部真菌病_念珠菌病_人民卫生出版社PPT

zhengxi***
V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热门搜索
传染病
资料大小:1639KB(压缩后)
文档格式:PPT(34页)
资料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24/7/21(发布于广东)

类型:金牌资料
积分:--
推荐:免费申请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第五章 深部真菌病 作者:吴亚云、邓开盛 单位: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第二节 念珠菌病 一、概述 二、病原学 三、流行病学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 五、临床表现 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七、诊断和鉴别诊断 八、治疗与预后 九、预防 概 述 一 传染病学(第9版) 一、概述 念珠菌病(candidiasis)是由各种致病性念珠菌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感染性疾病,好发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是目前发病率最高的深部真菌病,其中念珠菌菌血症已成为最常见的血流感染之一。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后较好,延误治疗或播散性感染预后不佳。 病原学 二 二、病原学 念珠菌属于酵母菌,又称假丝酵母菌。 条件致病菌,至少20余种可致人类疾病,白色假丝酵母菌最常见,占假丝酵母菌感染的50%~70%。 白色假丝酵母菌及热带假丝酵母菌致病力最强。 假丝酵母菌菌体在显微镜下呈圆形或卵圆形酵母细胞,直径为4~6μm,革兰染色阳性,在血琼脂及沙氏琼脂上生长良好。 传染病学(第9版) 白假丝酵母菌厚膜孢子及菌丝 流行病学 三 5 传染病学(第9版) 三、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患者、带菌者以及被假丝酵母菌污染的食物、水等均为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1. 内源性 较为多见,引起自身感染,常见部位是消化道及肺部。 2. 外源性 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包括性传播、母婴垂直传播、亲水性作业等;也可从医院环境中获得感染,还可通过饮水、食物等方式传播。 传染病学(第9版) (三)人群易感性 好发于有严重基础疾病、应用细胞毒性免疫抑制剂、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以及长期导管留置的患者。导管留置是假丝酵母菌感染的主要入侵途径之一。 (四)流行特征 遍及全球,全年均可发病,无性别差异。 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以皮肤黏膜感染为主,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最常见于婴幼儿,治疗效果好。 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者,好发系统性念珠菌病。 发病机制与病理 四 5 传染病学(第9版) 念珠菌病的发生取决于病原体本身和宿主相关因素。 1. 病原菌本身相关因素 (1)黏附和入侵 黏附是假丝酵母菌侵入人体的第一步。随后芽管逐渐向芽生菌丝或菌丝相转变,导致假丝酵母菌进一步扩散。 (2)毒力作用 假丝酵母菌产生的多种酶类,促进病原菌的黏附、侵袭,造成细胞变性、坏死及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组织器官损伤。 (3)激发炎症 菌丝侵入机体,可激发补体系统及抗原杭体反应,导致炎症介质的大量释放,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及迟发超敏反应。 (4)耐药 通过改变多药外排载体功能、唑类药物的靶酶基因、胞膜结构而使其耐药。 传染病学(第9版) 2. 宿主相关因素 (1)宿主防御功能减退 局部防御屏障受损:烧伤、创伤、手术、某些介入性操作,使病原体易于透过受损的皮肤、黏膜而入侵。 免疫系统功能缺陷:免疫系统先天性发育障碍或后天性受破坏,如放射治疗、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损害免疫系统的病毒(如HIV)感染,均可造成假丝酵母菌的机会感染。 (2)医疗操作:各种手术、导管留置、内镜检查、机械通气、介入治疗等,为病原体入侵机体提供了通路。 (3)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抑制了人体内的正常菌群,有利于假丝酵母菌的定植和大量繁殖,造成医院感染。 临床表现 五 5 (一)皮肤念珠菌病 1. 念珠菌性间擦疹 最常见,表现为在皮肤皱褶处界限清晰的皮肤红斑及糜烂,周围散在丘疹、水疱和脓疱,呈卫星状分布。 2. 念珠菌性甲沟炎和甲床炎 表现为甲沟红肿化脓,可伴有糜烂及渗出,指(趾)甲变厚,呈淡褐色。 3. 念珠菌性肉芽肿 好发于婴幼儿面部、头皮、指甲、甲沟等,特点为富含血管的丘疹,上覆黄棕色痂。 4. 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 又称Hausen-Rothman肉芽肿,表现为皮肤、黏膜及甲沟的复发性持久性念珠菌感染。 传染病学(第9版) (二)黏膜念珠菌病 1. 口腔念珠菌病 最常见的浅表性念珠菌病。包括急性假膜性念珠菌病、念珠菌性口炎、急慢性萎缩性念珠菌病、慢性增生性念珠菌病等。 2. 念珠菌性唇炎 多见于下唇,分为糜烂性及颗粒性。前者于唇红的中央呈鲜红糜烂,周边角化过度,表面脱屑类似黏膜白斑;后者于下唇出现弥漫性肿胀,唇红及与皮肤交界处的边缘有小颗粒,微凸于皮肤表面。 3. 念珠菌性口角炎 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口角浸渍发白,糜烂或结痂。 4. 念珠菌性阴道炎 孕妇好发,阴道黏膜附有灰色假膜,形似鹅口疮。 5. 念珠菌性包皮炎 表现为阴茎龟头包皮轻度潮红,龟头冠状沟处白色奶酪样斑片以及鳞屑性丘疹。 传染病学(第9版) (三)系统性念珠菌病 1. 呼吸系念珠菌病 假丝酵母菌从口腔直接蔓延或者经血行播散,引起支气管和肺部感染。 2. 消化系念珠菌病 多为鹅口疮下行感染,导致食管炎及肠炎。 3. 泌尿系念珠菌病 原发感染多由导尿管留置后念珠菌上行感染引起,表现为膀胱炎症状。 4. 念珠菌菌血症 可累及全身各组织和器官,以肾脏和心内膜损害多见。 5. 念珠菌性心内膜炎 与其他感染性心内膜炎表现类似,瓣膜赘生物通常较大,栓子脱落易累及大动脉,预后差。 6. 念珠菌性脑膜炎 少见,由血行播散所致,可致脑膜炎及脑脓肿。 传染病学(第9版)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六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