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铜陵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9-2030)
2011年6月
目录
1. 规划研究
2. 市域规划
3. 中心城区规划
4. 远景X年概念规划
5. 专项规划
1. 规划研究
1.1 规划背景
1.2 城市总体发展战略
1.3 规划重点
1.4 城市性质、职能与规模
1.1 规划背景
1.1.1 发展环境变化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焦点;
铜陵面临着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挑战。
铜陵的制造业对城市经济的贡献具有举足轻重地位,但产业结构偏重工业;
铜产业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但也造成了较大的环境代价。
1.1.2 区域竞合促进铜陵城市功能提升
十一五以来国家提出主体功能区战略,并在2009年以来集中出台了一系列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国土开发格局正在形成。
提升中心城市功能,是区域竞合格局中提升铜陵城市地位的关键。
2009年国务院批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安徽省迄今第一个进入国家战略层面的规划。安徽省以皖江城市群建设为重点启动新一轮发展。
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铜池一体化发展”,江南集中区
一轴双核两翼布局
沿江发展轴——安庆、池州、铜陵、巢湖、芜湖、马鞍山
合肥、芜湖双核
滁州、宣城两翼
1.1.3 区域交通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区位条件
沿江、跨江交通设施大规模建设,高铁建设,将对铜陵新一轮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铜陵是皖江地区区域性交通相对较为薄弱的地区,随着区域交通建设的加快,将极大改善目前铜陵的交通区位环境。
1.1.4 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要求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阶段特征,
铜陵既处在空间规模快速增长时期,也面临着发展模式转型带来的产业结构、乃至城市空间结构的重大调整。
2003年与2008年城市建设用地现状比较
城市空间拓展受到“山、水”限制,
污染工业布局影响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生长受到空间门槛限制
区域交通与城市布局的矛盾突出
铁路分割城市,
城市近期拟建的大型项目趋向“边缘化”,
路网结构与产业布局关系脱节,
交通功能混杂。
工业用地布局不合理影响城市环境质量,
单中心结构与发展重心转移存在矛盾。
工业类型和主导风向影响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用地受限,空间发展重心逐步向北、东偏移,生活与产业在使用空间资源时缺乏协调、同步。
未能形成具有凝聚力和独特形象的新的城市中心区。
跨越式发展动力不足。
工业用地2010年近期规划与08年现状比较
2010年近期规划与08年建设用地现状比较
1.1.5 城乡社会经济转型
2007年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 对于皖江城市群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强调资源永续和生态保护。
中部崛起正处在中国城市化战略转型的重要阶段。
1.2 城市总体发展战略
1.2.1 城市发展条件分析(优势与不足)
十一五期间,铜陵的经济规模连续跨越200亿元、300亿元、400亿元台阶, 2005年以来GDP保持17%的年增长率,经济增长速度全省第一位。 2010年GDP总量相当于2005年的2.4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38.6%,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1) 铜陵经济快速增长,但经济运行质量有待提高。
2) 制造业对经济贡献大,但以资源型产业为主,产业附加值低。
工业作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但产业结构偏重工业,而重工业结构又以中低端资源型产业为主,服务业的支撑能力弱。
“三个独大”特点:城市经济中工业独大,工业中重化工独大,重化工中有色独大。
皖江城市经济带各城市之间主导产业比较
大部分城市都以制造业为主,铜陵比重较高;
制造业各城市之间有专业化分工,但是没有综合性区域中心城市;
未来不会有全方位的中心城市,铜陵有可能成为某一职能的中心城市。
2007年中国铜矿查明资源储量分布
中国铜矿资源储量主要城市分布
3)有好的铜产业基础,产量较大,但铜矿储量相对不足,产品种类比较单一。
矿产资源种类多,但储量相对有限,最重要的铜矿资源频临枯竭,已被列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
与国内其他城市或企业的铜产品构成相似,极易造成产能过剩和铜产品市场的恶性竞争。
4)新兴产业成长快,但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一业独大的格局并未根本变化。
铜产业一枝独秀,在全国同行业占据重要地位,铜陵有色公司,连续6 年保持电解铜产量全国第一。
纺织、电子、化工、建材、能源等产业发展较快。
已形成了以铜、化工、电子、建材四大产业为支柱,纺织、机械、医药、能源等产业为补充工业体系。
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工业增加值逐年上升。
电力、电热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也有较快增长。
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逐年下降。
重工业比重大,城市吸纳就业能力有限,带动能力不强,作为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具有局限性。具有较大就业吸纳能力的产业发展相对缓慢。
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比较:
2008年三次产业产值比例
2.6:67.1:30.3
就业比例为22.1:36.3:41.6
5)铜产业支撑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但也造成较大的环境代价,增加了就业压力。
6)多方面的竞争力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产业层次竞争力优势不明显,产业发展成本高、层次低。
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全省排名第4,全国排名第88 。
但发展成本竞争力处于明显劣势地位,在全国的排名位186,省内排名倒数第二。
产业层次竞争力在全省处于中等水平,排名第7,全国排名第146 。
第三产业规模小,业态形式单一、传统,物流、咨询、中介、信息等现代服务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