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 以下为纯文本简介,不带文件格式;详细内容请下载文档查看;
2023易凯资本中国健康产业白皮书
2023易凯资本中国健康产业白皮书
医药与生物科技篇
2023.04 2023易凯资本中国健康产业白皮书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及相关预测,2022年,我国医药工业市场规模约为2.9万亿元,我
们预计 2030年规上医药工业企业收入将突破 4.8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6.5%。
核心观点:
1.技术平台空前多样化,组合创新成为一种新的创新模式,人类在生物医药领域的认知将
再次“进化”。目前全球生物医药领域同时存在小分子、大分子、单抗双抗甚至“N抗”、
CAR-T/NK/TCR-T/TIL,肿瘤疫苗、基因疗法、溶瘤病毒、mRNA以及小核酸类药物等
空前多样化的技术路线。当一种技术路线无法完全满足临床需求时,对现有诊疗方案及
在研药物之间的搭配组合就成为临床研究者的“心头好”,组合成药,多药联用恰恰是来
源于临床需求驱动的创新。新药物形式的发现是一种创新,直接以临床需求出发,对现
有已知疗法的合理搭配组合以形成新的、更优效的疗法同样具备创新内涵,并且路径更
加直接,直面临床需求。
2.中国生物医药发展照搬美国发展逻辑已然走不通,需要适应新的发展曲线。由于医保集
采、定价体系等因素,中国生物医药的商业支付体系与美国有很大差异,导致中美两国
生物医药企业即便面临同等高风险、消耗同样高额研发临床费用,但在商业化阶段中国
生物医药企业面临国谈、集采“灵魂拷问”,无法产生与美国市场类似的高回报预期。中
国医药市场的支付模式决定了企业的选择要么在市场上保持技术独创,享受一段时间的
市场独占,要么积极拥抱集采,做到自身产品成本优势明显,价低质优,以价换量。
3.对于大多数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管线进度的管理能力至少应与创新能力并列为企业的核
心竞争力。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同一靶点,同一技术方向严重内卷的今天,第一个进
入获批临床,第一个完成入组,第一个拿到上市许可,甚至成为某一技术方向仅有或少
数商业化的管线,才能为企业赢得更多的生存空间。创新药研发费用规模严重后置,研
发越往后,花费呈指数增长,风险依然巨大,不少生物医药企业甚至可以说需要消耗几
乎全部财力,才有可能将 1-2条中后期管线推向商业化,如果最成熟的管线研发失败,
早期的技术创新被市场给予估值可能性就会变得很小,企业基本不再有另起炉灶的机会。
4.相较于之前资本市场更青睐技术的创新性与独特性,现在资本市场转而对商业化的现状
和预期更为关注。“人命关天”的社会伦理和“强监管”的法制要求,凸显了医药行业保守
谨慎的一面,研发路径长,失败风险高,创新与独特不一定有回报,失败总是如影随形,
而一旦产品无法上市,企业就会面临资金压力。说到底,治病救人的创新药也是商品,
市场火热的时候,企业估值用“市研率”,而一旦市场回过味来,浮在想象中的市梦率就
会跌落回现实中的市盈率。。。以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