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五”时期的工作回顾“十五”时期是我市历史进程中极不平凡的时期。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政府团结依靠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克服洪涝灾害和非典、禽流感等疫情的影响,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
——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5年实现生产总值451亿元,“十五”年均增长13.1%,比“九五”年均加快6.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1.2亿元,按可比口径年均增长21.6%,比“九五”年均加快6.2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调整为34∶43∶23,二三产业比重提高1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12.9个百分点,产业占比实现了由一、二、三向二、一、三的历史性转变。
——发展后劲显著增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11亿元,是“九五”的近4倍,年均增长44.2%。对全市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巨野煤田开发项目正式启动,一大批新建和扩建重点项目相继投产。园区建设实现了重大突破。
——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市县两级城市建设累计投资80亿元,其中市区累计完成财政性投入18亿元。全市城市规划、建设、经营、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城市功能显著增强,农村“路水电医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7342元和3092元,比2000年增加2440元和1025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314.4亿元,年均增长12.6%。就业再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工作不断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有新的提高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全市上下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干事创业的氛围更加浓厚。
过去的五年,是我们应对挑战、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的五年,是凝聚力量、扎实苦干、在突破菏泽征程上迈出较大步伐的五年。今天的菏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过去的五年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抢抓历史机遇,推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充分利用省委、省政府实施“突破菏泽”战略的机遇、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机遇和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机遇,坚持以扩大投资为总抓手,全力加快经济发展。一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发挥我市土地、水、电、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综合优势,在组织搞好产业和项目策划的基础上,利用牡丹花会、林交会两个招商平台,面向日韩、港台和东南沿海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招商活动,收到了较好效果。二是努力争取上级投资。完成了日照至东明高速公路(菏泽段)工程、骨干河道治理工程、城乡电网改造工程,开工建设了菏泽至兰考、济南至菏泽高速公路(菏泽段)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在农业、教育、卫生等方面实施了一批国债资金支持项目。三是积极推进东企西进。共签约东西联动项目141个,完成投资54亿元。四是加快园区建设。拉开了菏泽开发区建设大框架,各县工业园区在东部八市对口帮扶下加快了建设步伐。 (二)坚持工业立市,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根据市委关于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决定,大力培植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区域板块经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21家,新增572家,完成增加值117.8亿元,年均增长30%。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36家,比2000年增加14家。菏泽电厂、东明石化等30家重点企业较好地发挥了对财政经济的支撑作用。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及时解决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在努力加强企业信用建设的同时,积极促进银企合作,连续举办了四次银企合作项目洽谈会,共签约项目398个,协议贷款金额423.6亿元。注重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鼓励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全市建立省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8个,培育省级以上名牌产品25个。 (三)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加大“三农”工作力度。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菏泽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有效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2005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410.1万吨,比2000年增长16.2%,创199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二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加快林业、畜牧业发展步伐。大力扶持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2005年林牧业在农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达到23.3%,比2000年提高4.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60家,五年增加300家。三是千方百计扩大劳务输出。借助“西输东接”机遇,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组织开展劳务推介活动,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劳务输出规模和层次有了新的提高。全市劳务输出人员达到126万人,比2000年增加70万人。四是多方筹资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在对骨干河道进行大规模治理的基础上,广泛开展了以“三沟”治理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完成了市管河道一二类危桥改造,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2049公里,基本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