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首页 > 资料专栏 > 经营 > 常用范文 > 报告讲座 > 2006年泰安市政府工作报告(doc 25).rar

2006年泰安市政府工作报告(doc 25).rar

资料大小:49KB(压缩后)
文档格式:DOC
资料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15/12/13(发布于河南)

类型:积分资料
积分:7分 (VIP无积分限制)
推荐:免费申请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2006年泰安市政府工作报告(doc 25).rar”第1页图片 图片预览结束,如需查阅完整内容,请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2006年泰安市政府工作报告

现在,我代表泰安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连同《泰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草案)》及《纲要(草案)说明》一并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一、“十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十五”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五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历届市领导班子打下的良好基础上,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市委“一个目标、三大重点、四个坚定不移”的工作思路,解放思想,干事创业,攻坚克难,顽强拼搏,全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十五”计划主要指标提前一年完成。(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55.7亿元,比上年增长17.2%,五年年均增长15.1%,高于“九五”平均增幅2个百分点,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6%、19.2%和13.7%。在政策性减收因素多、减收额大的情况下,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0.63亿元,比上年增长30.18%,同口径年均增长22.29%,“十五”地方财政收入总量比“九五”翻了一番;财政收入结构明显优化,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68.97%,比上年提高4.61个百分点;乡镇财源建设成效明显,2005年乡镇地方财政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增幅15.07个百分点。各项存、贷款余额达到636.3亿元、427.3亿元,是“九五”末的2.4倍和2.2倍,年均增长19%和16.6%。(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较大突破,运行质量明显改善。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18.6:45.5:35.9调整为12.3:55.8:31.9。工业主导产业、骨干企业培植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可喜成果,涌现出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利税大户和知名品牌。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042家,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年均增长34.3%、39.2%和57.6%,分别是“九五”末的4.4倍、5.2倍和9.7倍,销售收入过亿元、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175户和215户;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1.8%,提高了10.2个百分点;国家、省名牌产品达到3个和54个。民营经济总量迅速膨胀、效益明显提升,实现增加值、实缴税金年均增长32.7%和46.7%。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粮油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奶业富民工程”、劳务输出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亮点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快速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2%,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3.6%,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九五”末的6.1%提高到7.7%。(三)建设投入持续强势增长,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投资规模、投资结构不断扩大和优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390亿元,年均增长41.1%,是“九五”投资总量的3.6倍,其中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完成787.5亿元、462.2亿元,年均增长62.5%和53%,特别是投资建设了一批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有力地促进了经济规模的膨胀和效益的提升。水利、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拉动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四)体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升。企业改制攻坚成效显著,市、县(市区)属实体性工商企业基本完成改制任务,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和内生性自主增长能力明显增强。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国有资产监管运营体系逐步完善,市高新区和泰山景区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农村税费改革和综合配套改革得到深化,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土地储备、财税、金融、投资、公安管理、粮棉流通、机关事务管理、住房公积金等体制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成效明显,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0.9亿美元,是“九五”的11倍,年均增长82.7%,引进国内到位资金690亿元;完成进出口总值23.5亿美元,其中出口14.1亿美元,年均增长29.4%和31.9%。(五)经济社会协调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增强,累计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523项,获省以上科技进步奖187项,专利申请2344件,全社会科技活动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3%,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到23家和170家,非金属新材料和输变电器材两个产业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火炬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两基”成果得到巩固提高,“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完善,教育改革与资源配置力度加大,各类教育发展加快,办学质量不断提高。五年投入3.2亿元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面积68万平方米;高考本专科累计录取12.3万人,居全省第三位;山东农业大学和泰山医学院新校区以及泰山学院、泰山职业技术学院相继建成招生,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8.1万人。文化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繁荣发展,文物保护得到加强,有29件作品获省以上精品工程奖。城乡预防保健、疾病控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夺取了防治“非典”疫情的重大胜利和防治禽流感的初步胜利。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连年获得省考核一等奖,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5‰。启动生态市建设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创建工作,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质量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28.3%。土地、矿产等资源和泰山的保护利用得到加强,泰山荣获“国家地质公园”、“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称号,“泰山石敢当习俗”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实施“四五”普法教育和“三五”依法治市取得明显成效。双拥共建、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建设取得新成绩,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和“全国人防先进单位”称号。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权益得到保障,民族工作多次受到国务院表彰,外事侨务、宗教、对台、气象、地震、档案、史志等项工作都取得新进展。(六)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46%,比“九五”末提高6.9个百分点。围绕建设蓝天、碧水、青山绿色家园,泰城的规划、建设、管理力度不断加大,“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得到巩固和提高。编制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