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2006年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连同《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果 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的五年。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新跨越,建设新泉城”奋斗目标,按照“发挥省城优势,发展省会经济”总体思路,解放思想,干事创业,攻坚破难,开拓进取,经济、社会、生态和城乡建设朝着更加协调的方向迈进,省会现代化建设步入新的阶段。 (一)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876.5亿元,年均增长14.2%,比2000年接近翻一番,人均3916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6亿元,年均增长16.7%,是2000年的2.2倍。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762亿元,年均增长20.4%,是“九五”时期的2.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7.9亿元,年均增长17.9%,是2000年的2.3倍。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483.3亿元,贷款余额3259.9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2.7倍和3倍。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10:43.9:46.1调整为7.1:46:46.9。工业比重39.1%,比2000年提高3.8个百分点,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逐步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率45.7%,比2000年提高13.6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比重41%,高新技术产值比重30.1%,经济外向度16.2%,比2000年分别提高16个、9.9个和3.7个百分点。收入过亿元企业608家。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显著提高。 (二)区域统筹力度加大,“三农”形势发生积极变化。把破解“三农”问题摆在重中之重位置,初步构筑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反哺农业新机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实施“6521”和“1020”工程,五年各级财政支农投入24.6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倍,2005年粮食总产260.1万吨,依靠科技进步和结构调整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步伐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村村通油路(水泥路)、通自来水、通客车、通广播电视率分别达到95.8%、62.6%、99.3%和100%。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荒山造林、退耕还林、平原绿化、绿色通道建设、小流域治理、秸秆利用力度加大,生态农业取得积极进展。不断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教育、卫生、文化条件得到改善,农村社会保障范围不断扩大,174.4万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大力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全部免征农业税,农民负担明显减轻,累计16.8万人实现脱贫。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完善政策,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三)城市功能更加完善,省城发展框架全面展开。按照“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空间战略和“新区开发、老城提升、两翼展开、整体推进”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城市建设。高起点实施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控制性详规编制,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指导性全面增强。高标准实施“十大工程”建设,完成城建投资850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2倍。东区主干路网基本形成,西区大学科技园初具规模,“三网一枢纽”交通构架形成,航空运力不断增强,电力供应保持稳定,通讯网络广泛覆盖,老城面貌部分发生质的变化。高效能推进城市管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居民生活环境和城市生态得到较大改善。加大保泉力度,实现泉水两年多来持续喷涌。200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6%。城市人均道路15.8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9平方米,比2000年分别提高25.4%和26.8%。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污水处理率、燃气普及率、集中供热普及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比率分别达到39.6%、54.5%、97.2%、46%、99.6%和72%,比2000年分别提高3.5、9.6、6.5、10、13. 5和4.8个百分点。城建运行体制不断完善,初步建立起科学民主决策的规划管理体制,高效廉洁运作的重点工程管理体制,自求平衡、滚动发展、良性循环的城市运营体制,城市综合执法和管理重心下移的城区管理体制。土地市场管理步入法制化、市场化轨道。 (四)各项改革综合推进,体制环境更具发展活力。围绕推进市场化进程,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发展活力,大力推进各项改革。着力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和授权经营制度,上市公司积淀的矛盾和问题得到化解,纳入国资委监管的255户企业完成改制126户。立足发挥各方潜能,着力推进财税体制、在地统计制度和土地收益制度改革,理顺市与县(市)区及高新区事权财权关系。以提高行政效能为目标,推进政府机构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职能错位交叉机构29个,依法取消行政许可主体27个、行政许可事项695项、收费项目252项。重大决策事项征询听证和民主评议政府制度全面推进,行政决策执行监督制度不断完善。实施政府资金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支出行为更加规范,行政成本逐步降低。实施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初步构筑起项目法人责权明确、融资投资行为规范、投入产出自求平衡、政府债务风险化解的重点工程建设保障机制。 (五)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城市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把握入世机遇,全方位推进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坚持“市外即是外”,大力度吸引域外资金参与园区建设、产业发展、国企改革、结构调整,五年引进资金1020亿元,在济世界500强企业已达22家。对外贸易长足发展。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封关运行,国际航线不断增加,出口门类不断增多,高附加值的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加大。五年进出口总额118.2亿美元,是“九五”时期的2.3倍。开放领域不断拓展。国有企业、现代服务业、房地产业利用外资较快增长,公用事业及金融业利用外资取得突破。对外合作逐步增强。境外投资和项目规模不断扩大,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累计8.1亿美元,年均增长69.9%,是“九五”时期的11.5倍。经济、技术、教育、文化领域对外交流合作愈加紧密,总体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 (六)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加强。注重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保持社会事业投入较快增长。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比2000年翻一番,五年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000余项,同比增长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