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首页 > 资料专栏 > 标准 > 行业标准 > 地方标准 > DB32∕T_1773-2011鹅细小病毒病的PCR_诊断技术PDF

DB32∕T_1773-2011鹅细小病毒病的PCR_诊断技术PDF

惠慷医疗
V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热门搜索
诊断技术
资料大小:120KB(压缩后)
文档格式:PDF
资料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22/3/21(发布于浙江)

类型:积分资料
积分:10分 (VIP无积分限制)
推荐:免费申请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ICS65.020.30 B41 D B 32 备案号: 江 苏省地方标准 DB32/T1773—2011 鹅细小病毒病的PCR诊断技术 TechnologyofdetectingforGooseParvovirus 2011-05-06发布 2011-07-06实施 发布 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DB32/T1773—2011 前 言 为规范鹅细小病毒病诊断技术,提高鹅细小病毒病诊断的灵敏度、稳定性、特异性,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按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结构和编写规则》要求编写。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标准的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本标准起草人:刘宇卓、李银、魏雪涛、张敬峰。 I DB32/T1773—2011 鹅细小病毒病的PCR诊断技术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鹅细小病毒病PCR诊断的试剂材料和仪器设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及剖检、采 样和样品处理及PCR鉴定、诊断结果判定。 本标准适用于鹅细小病毒病的诊断。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6682-1992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SN/T1193-2003基因检验实验室技术要求 NY/T541-2002动物疫病实验室检验采样方法 DB32/T1460—2009鹅细小病毒的检测PCR方法 3试剂材料和仪器设备 按照DB32/T1460—2009进行。 4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及剖检 4.1流行病学 4.1.1流行季节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流行,但由于我国南方和北方养鹅季节不同、饲养方式不同等原因,鹅细小病毒 病的流行、发生时间也不同。 4.1.2易感动物及发病情况 主要侵害出壳后4日龄~20日龄的鹅雏,也感染番鸭。10日龄~14日龄以内雏鹅的发病率和死亡 率常高达95%~100%,15日龄以上的雏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下降,40日龄以上只有个别发病死亡。 4.2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通常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亚急性型三种。 4.2.1最急性型 常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雏鹅,一般不出现明显症状就倒地双脚乱划而死亡,病理剖检变化不明显, 除肠道有急性卡他性炎症外,其他器官一般无明显变化。 4.2.2急性型 1 DB32/T1773—2011 常发于1~2周龄的雏鹅,表现为食欲减少或丧失,行动迟缓,无力,站立不稳,喜蹲卧,多饮水。 排出黄白色或黄绿色稀粪,内含气泡,或纤维片。张口呼吸,鼻孔有棕褐色或绿褐色分泌物,喙端发绀, 亚急性型多见于流行后期,2周龄以上的雏鹅,表现为精神萎顿,消瘦,拉稀,少食或拒食,鼻孔周围 沾有分泌物和饲料碎片。剖检变化呈现败血症变化:肝肿胀淤血,肾肿大呈暗红色,心脏呈急性心力衰 竭。本病特征性病变是小肠呈急性、卡他性、坏死性肠炎。典型的病理剖检变化是小肠的中段和下段, 特别是靠近卵黄柄和回盲部的肠段,外观极度膨大,可见回盲部肠段膨大、质地坚实,约2~5cm,状 如香肠,淡灰或淡黄色的栓子将肠管全部塞满。肠壁变薄、不形成溃疡。部分肠粘膜表面附着散在的纤 维素性凝块而不形成条带或栓子。 4.2.3亚急性型 多发生于流行末期,病鹅消瘦拉稀,病程3~7天,幸存鹅在一段时间内生长不良。 5采样和样品的处理及PCR鉴定 均按照DB32/T1460—2009进行。 6诊断结果判定 6.1临床诊断 当临床上出现与第4章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剖检相符的情况,判定疑似鹅细小病毒病。 6.2实验室诊断 参照DB32/T1460—2009判定,当结果呈现鹅细小病毒核酸阳性时,初诊为鹅细小病毒病。 6.3结果判定 同时符合6.1和6.2二个条件时,患病鹅即可诊断为鹅细小病毒病。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