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首页 > 资料专栏 > 经贸 > 经济 > 宏观经济 > 最新8月房地产宏观调控目标与效果的差异性分析10页

最新8月房地产宏观调控目标与效果的差异性分析10页

wcx_tao***
V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资料大小:194KB(压缩后)
文档格式:WinRAR
资料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17/8/2(发布于福建)

类型:积分资料
积分:15分 (VIP无积分限制)
推荐:免费申请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目标与效果的差异性分析:8月
1998年,在取消福利分房和实现住房货币化分配政策的带动下,
房地产业逐渐转向市场化并由此迈上快速发展的通道。在此后十年
里,房地产业从由初期的稳步发展到快速发展,到大幅调整,
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针对不同时期房地产业的发展情况,政府部门
先后出台了或刺激或引导或抑制性的宏观调控政策,产生的效果也各
具差异。为此,中国指数研究院从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目
标、效果与目标的差异性及其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政策效果
显现的时滞性、配套措施不完善、市场本身的内在规律是调控目标与
效果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对政府部门而言,在制定政策时必须综合
考虑宏观调控的稳定性、透明性和协调性。对房地产企业和投资机构
而言,应当积极关注政府宏观调控背后的“逻辑”,关注此轮“刺激
性政策”可能的变化及其对房地产业带来的长期影响

一、我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房地产行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具有明显影响
房地产业经过20余年的发展,1998年被列为支柱产业,随后进
入快速发展阶段,更是被列为重要支柱产业。房地产开发投
资占GDP比重逐年增加,从1995年的5.3%到已经上升到
10.2%,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一方面房地产业通
过上下游产业(家电、建材等产业)以及刺激消费的形式,进一步带
动了经济增长,发挥了巨大的乘数效应。另一方面,房地产业的快速
发展还促进了人民居住水平的提高,城镇人口人均居住面积到
年底已达到29平方米。住房问题已经成为人民生活的关键问题,随
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居民对住宅的需求将进入高速增长期,房
地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决
定了必须进行宏观调控,以确保其稳定健康发展

(2)房地产市场存在市场失灵,影响了交易的公平性和效率的
提高
房地产行业出现市场失灵现象,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严重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

房地产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性在一二级市场中均有表现。在一级
市场,国家把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给房地产开发商的过程存在着明显
的信息不对称,政府供地计划的不透明性和较差的执行力度在各地屡
次出现,北京、上海等城市已连续数年无法完成供地计划。在二级市
场,商品房的成本和质量等信息在买卖双方的分布也是不对称的,即
买主和卖主对商品房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不同,导致卖主对价格的
垄断和绝对的信息优势,买主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只能被迫的接受价
格和承担风险

中国指数研究院
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
电 话:010-59306990
邮 箱:gaojing.bj@soufun
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目标与效果的差异性分析8月
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目标与效果的差异性分析:8月
第二,房地产垄断行为导致“市场失灵”。土地的有限性必然造
成土地供给的垄断性,尤其是当地价上涨过快时,人们往往把土地当
成保值和增值的手段,从而影响土地的高效配置和合理利用

正由于房地产行业存在如上两方面的市场失灵,因此必须进行宏
观政策调控,才能确保房地产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3)住房保障体系不健全,不利于房地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实行住房改革。改革初期确定的目标
是住房的自有化和商品化,因此带有对基本权利的保障,一定程度上
能满足和实现城镇居民的居住需要。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新的住房
体制使得国家和单位从统包住房投资的职能中逐渐退出,个人成了住
宅投资的主体,形成了以个人融资为中心的住宅投资体系。1998年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确
定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对不
同收入家庭施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然而在实际过程中,经济适用
房和廉租房在住房保障中的比例,远远没有达到满足需要的程度(自
以来我国经济适用房投资占比仅为5%左右,经济适
用房销售面积占商品房销售总量的5.5%);并且存在资格审查不严,
保障对象部分错位;建设标准不严,户型偏大,品质跟不上;选址不
合适,交通不便利等问题,因此我国的住房保障体系尚不完善,无法
有效地实现对城镇居民住房基本权利的保障。因此必须通过房地产宏
观调控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二、我国房地产调控的阶段划分与目标类型
图1: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目标的演变
GDP增长率房地产投资增幅
数据来源: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信息中心、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
平稳发展期 快速发展期
调控期
全面调整期
住房市场化改
革;
积极财政政策;
支持住房消费
调控结构
抑制房价
调控供需、
抑制投资;
831大限;
土地招拍挂
稳定房价、
住房保障
复苏期
拉动市场复

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目标与效果的差异性分析:
1、1998-2002年(平稳发展期)——“促进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
这一时期国家对房地产业调控的目标重点在于:大力促进房地产
业的发展,满足城市化需求,推动宏观经济的发展。主要政策涉及三
个方面:
(1)实行住房市场化改革,提高房地产投资收益,吸引社会资金
进入房地产业,加快房地产稳定发展;
(2)通过金融体系(商业信贷和住房公积金)为购房者和投资者
提供融资,通过增强居民购房能力和企业开发能力,促进房地产业发
展;
(3)通过税收制度提高居民购房和银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

表1:1998年-2002年间主要房地产调控政策
资料来源: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根据公开资料整理获得
2、2003-.4(快速发展期)——“调控供需、抑制房价”
基于这一阶段房地产投资过热和房价上涨过快的现象,国家开始
出台一系列调整政策,通过调控供给总量以及需求总量,从而抑制过
热的投资和房价的过快上涨

具体来说,2月之前着重从土地着手调控住房供给总量:
(1)整顿清理土地市场,控制土地供给总量;
(2)土地实行招拍挂,提高项目自有资本金要求

从3月开始,为抑制房价快增长,政府开始着手通过金
融税收手段调控住房需求总量:
(1) 提高首付款比例和贷款利率;
(2) 提高住房交易税;
(3) 打击“炒房”。
。。。。。。以上简介无排版格式,详细内容请下载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