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专栏 > 论文 > 组织论文 > 人力资源论文 > MBA论文_基于劳动合同法背景下劳务派遣问题研究(57页)

MBA论文_基于劳动合同法背景下劳务派遣问题研究(57页)

资料大小:955KB(压缩后)
文档格式:DOC
资料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15/11/14(发布于北京)

类型:金牌资料
积分:--
推荐:升级会员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下载
推荐资料
文本描述
摘要
作为近几年所兴起的新型人力资源配置手段,劳务派遣的各方面研究越来越
受到相关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2013年《劳动合同法(修正案)》出台,其中,
对劳务派遣制度做出了严格的规制,深刻地改变和影响了我国企业劳务派遣制度。
近年来,因为滥用劳务派遣而引致的各类矛盾日益突出,为此,国家立法者在2008
年1月1日生效的《劳动合同法》中专设了一个章节提出了诸多规范性条款以期遏
止劳务派遣无序扩大的现象。而在同年,另有几部与劳务派遣有关的法规也相继
出台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外界曾有预计中国的劳务派遣将可能面临业务萎缩的
局面,然而事实上劳务派遣在中国的业务量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呈现出爆炸式的增
长,这一问题的出现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本文即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研究
的。
基于对劳务派遣相关知识的论述,本文综合分析了近几年来我国劳务派遣的
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笔者又结合实际罗列分析了在目前环境下开展劳务派
遣会碰到的问题,对于派遣机构要面对的问题,笔者通过引入了一些实例希望借
此帮助那些还在受困于这些问题的派遣机构打开思路,并以积极的态度为劳务派
遣的另两方主体(实际用工单位及被派遣劳动者)提供服务;对于法律层面及实
务方面碰到的问题,通过对它们的分析与思考,本文的最后为促进劳务派遣在中
国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提出了一些想法和建议。
本文认为从法律层面上来讲,要尽快确定劳务派遣的使用范围,以有效遏止
过度使用劳务派遣的现象;从派遣机构方面来讲,派遣机构应该以积极的心态看
待法律环境的变化;从企业方面来讲,应该理性地对待使用劳务派遣的问题,不
能毫无限制的使用劳务派遣;从被派遣劳动者的角度来看,被派遣劳动者在平时
要增强对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必要的时候还应该借助工会等组织的力量,以增
强自己的维权能力。只有各方端正对劳务派遣的认识,把握好使用劳务派遣的度,
再加上有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劳务派遣应该可以在中国企业的发展道路上起到
更多正面的作用。
关键词:劳动合同法;劳务派遣;劳动合同法(修正案)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伴随着当时的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的国门被打开,很
多外国企业通过在华开设代表处的方式,希望到中国的土地上来寻求新的发展机
会。而根据当时的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外商的独立用工权利不能得到良好的解
决。而我国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多项办法来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而后,随着
中国经济的发展,劳务派遣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但与之不相适应的是,相关的法
律制度并没有及时的跟上。法律制度上存在的诸多空白点,使得劳务派遣的发展
慢慢陷入无序状态,由滥用劳务派遣而引致的各类矛盾也日益突出。时间推进到
2008年,以《劳动合同法》为代表的一批法律规章制度相继出台并生效,由于这
些法规条文也束及劳务派遣领域,所以应该说,相对于原先劳务派遣业务运行的
无序性而言,这是一大进步。而在接下来的三年多时间里,虽然劳务派遣的使用
在一定范围内已体现出它应有的规范性,但伴随着实际需求的巨量增加,劳务派
遣这几年还是呈现出了爆发式的增长,而这是立法者和政府之前始料不及的。所
以今年以来,无论是总工会还是全国人大都将劳务派遣的问题放在了焦点位置,
通过各类调研排摸劳务派遣的实际使用情况,并为将来制定《劳务派遣办法》寻
找事实依据。有鉴于笔者在平日工作中,与劳务派遣的两方主体有着比较多的接
触,故笔者决定选择劳务派遣这个领域作为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对象,通过本文
的撰写,一方面从理论上增加对劳务派遣相关知识的认知,另一方面也促使自己
结合平日的工作感受对当前法律环境下的劳务派遣问题做更深入一步的分析和研
究,借此以对自己这几年学习做个总结。
1.2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劳务派遣作为一种新型的用工模式,所以传统雇佣模式下形成的种种理论就
不能完全清楚地解释他们三方之间的关系,也因此在理论界有不少学者对这三者
之间的法律关系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并基于自己的理解产生了多种不同的学说。
而在实务中,尤其在中国,针对该如何运用劳务派遣以及如何平衡劳务派遣过程
中这三方关系的问题,大家并没有统一的认识。有鉴于此,笔者在本文中主要运
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我国劳务派遣运行的法律环境,同时结合自己在工作中
碰到的实际案例总结了在当前法律环境下劳务派遣发展所要面临的问题,并经思
考后给出了建议,希望这些内容对国内研究劳务派遣领域实务开展的学者,以及
同行业内关注业态发展的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