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确保60m直径中沉池变截面配水槽施工质量 常州市市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发布人:王中平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江边污水处理厂工程的周进周出中间沉淀池,池体为圆形池,钢筋砼结构,底板直径为62.4m,池内径为60m,底板厚850mm,池壁厚600mm,池高为6.70m。池底设有放空管一根,污泥回流管一根。
中间沉淀池主要用于水解酸化池厌氧污泥的泥水初步分离,并将沉淀污泥回流至水解池,以提高水解池污泥浓度。周进周出沉淀池具有耐冲击能力强、水力负荷高、沉降历时短、沉淀区容积利用率高等优点。
此次施工的周进周出中沉池单座设计直径为60m(规模按10万m3/d设计),为国内首例,是城市污水行业较新的课题,研究工作均刚刚起步。设计院对其进、配水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将其配水槽设计为变截面配水槽,配水槽内径随圆弧走向不断变化,具有处理流量大、内部流速小、表面负荷高、节省用地等特点。
配水槽配水的均匀性直接影响到中沉池优越性的体现,而配水槽配水的均匀性又受到配水槽截面变化的直接控制,配水槽截面渐变均匀才不会引起短流或急流现象的出现,因而配水槽是周边进水中沉池的关键部位。 图1中沉池断面示意图图2配水槽剖面图 二、小组概况 QC小组简介表表1 三、选题理由 1、公司要求:如此大直径、变截面中沉池的施工,是我公司第一次承建,具有相当高的挑战难度,领导高度重视,要求工程质量一次成优,争创“国优”工程。
2、工程施工要求:此配水槽在进水口宽度为1200mm,在变宽段沿程逐渐减少,在出水口减少至350mm,且两槽壁的标高不同,壁厚只有150mm,施工难度大。
3、我们对兄弟单位的污水处理厂中沉池配水槽施工质量进行走访调查,共调查了400个点,其中60个点存在缺陷,配水槽施工合格率为85%。而此项工程是我公司在本市的代表工程,配水槽施工又是重点中的重点,这个合格率有待提高(表2、图3)。 因此,
我们QC小组决定
选择课题为:
确保60m直径中沉池变截面
配水槽施工质量。 配水槽施工情况调查表表2 图3配水槽施工情况柱状图 四、现状调查 由于本项目部首次做变截面配水槽中沉池的施工,缺乏相应的与之相关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于2011年4月5日下午我们QC小组召开了由设计院专家、公司总工、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甲方代表及监理参加的关于本次课题的专题会议,并对走访的4个工程影响配水槽施工质量问题进行了分析,情况汇总见表3、图4。 配水槽施工质量问题统计表表3 通过以上图表分析,我们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配水槽内宽尺寸偏差和槽口标高误差大,只要全力解决这两个问题,那么配水槽的施工质量合格率就能达到(400-60+38)/400×100%=94.5%。 五、确定目标 配水槽施工质量
合格率达到93%。
六、原因分析 小组成员通过查阅文献、现场调查和专家专题会议,分析造成槽内宽尺寸偏差大和槽口标高误差大的原因,整理绘制成关联图(图5): 七、确定要因 由关联图我们共找到11个末端因素,并制定了要因确认计划表,对其进行了逐项调查及论证分析(表4)。 确认一:缺少教育培训
2011年4月6日,我们对木工班、测量员进行了摸底。
经过摸底调查,我们发现:进场老工人对配水槽施工流程及注意事项比较熟悉,但新工人对带弧度模板的安装和制作缺乏经验,施工要点比较模糊,需要针对性的进行技术教育培训(表5)。 摸底统计表表5
结论:是要因!
确认二:质量管理制度不健全
经过现场检查,本工程有相应施工技术标准,有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符合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A01表。经总监张守钧审核检查合格。
结论:非要因。 图6AO1表 确认三:技术交底不详细
经过调查,本工程已有项目技术负责人编制的配水槽施工技术交底记录,其记录结合工程实际,内容详细,可操作性强,符合规范要求(图7)。 图7技术交底记录 结论:非要因。 确认四:人工放样精度差
经过现场调查,现场模板放样由人工计算得到,由于配水槽渐变段半径不断变化,中心筒离槽壁距离又达30米之远,人工计算工作量大且计算精准度达不到要求,而配水槽截面渐变均匀又是该工程的重中之重,需重点解决。
结论:是要因! 确认五:模板组装不当
经过调查分析后发现,在模板拼装过程中,须对模板安装偏差(接缝宽度、模板圆顺度、模板加固)进行全过程、全方位重点控制,才能保证模板组装的工程质量。
结论:是要因! 确认六:模板陈旧
2011年4月6日,对进场模板的数量、质量进行了全数检验,面板平整度均<2mm,表面无损坏,模板质量符合要求。
结论:非要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