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摘要
缺乏可持续性的增长是中国制造业真正的挑战。中国制造业转型和升级面临着
诸多长期积累下来的结构性问题,产能过剩、重复建设、低效运作、吸纳再就业能
力下降等等。虽然,在危机前中国制造业逐渐意识到这样问题,很多企业试图向产
业链两端延伸,但延伸的步伐是赶不上成本提高的速度,“转型”这一被动措施却
给很多功能不全的制造企业带来了挑战。
我们说,有效经济增长从来都是基于资源优化配置的内生性选择结果。当前政
府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纠正资源错配的同时,通过稳步推进市场化改革来释放经济
增长动力,而非盲目实施政府支出从而放大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政府改革先
行是制造业转型和升级成功的前提条件。基于经济学原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
产力的发展要求。政府必须要改革转型,实现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将不
该管,管不好的事情交给市场(企业),更大程度发挥市场对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
转型和升级需要公平的市场环境,在改革和革命之间,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
发展,政府和市场(企业)必须找一个契合点。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制造业不仅面临着内部改革的呼声,还面临着外部经济体的
打压,转型和升级是中国制造业的无法回避的问题,同时转型升级也是一个长期而
且要持续坚持的过程,只有靠转型升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各种矛盾、困难和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将始终发挥主导作用,成为传统产业转型
升级的重要引擎,我们一定要把握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方向,通过建立多项技术协同
创新的新机制,提升制造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与质量,并为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规划出
新的技术路径与运营模式。
关键词: 后危机时代;中国制造业;转型和升级
第 1 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自中国加入 WTO 以来,得益于全球化产业链转移以及人口红利等生产要素的比
较优势,中国很快成为世界的制造大国和出口大国。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分析,在 2008
年之前,美国制造业增值一直处于世界首位,而进入了 2009 年,中国制造业增值占
世界的比重上升到 22.22%,同期美国的制造业增值则下降为 18.41%,进入了 2010
年之后,我国制造业规模(量的方面)首次跃居世界首位,在全球制造业产值中的比
重上升为 19.8%,领先于美国 0.4 个百分比。
但长期以来,粗放式管理模式的中国制造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处于全
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缺乏技术含量,没有核心竞争力,这种产业模式存在着诸多缺
陷,伴随国内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成本不断上升,中国制造业的传统秉赋逐年减弱,
市场压力逐渐显现。再者,中央和地方政府近几十年来片断追求 GDP 指标的管理模
式导致资源、能源浪费严重,自然环境破坏严重;制造业的重复建设、低效率运作,
产能过剩严重,三大产业结构失衡;同时,因为过度消耗资源、能源的经济结构的不
合理,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社会分配向政府倾斜严重,甚至可以说是政府寡头垄
断,百姓可支配资源同其对政府的贡献严重失衡进一步导致国内消费放缓,内需不畅,
制造业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后继乏力。
同时,自 2007 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和破坏了全
球经济发展的正常轨迹,使世界经济提前进入衰退期,中国经济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连续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因金融危机出现持续下滑,尤其是依赖出
口的高外向度的中国制造业。
我们说后危机时代(POST-FINANCIAL-CRISIS ERA)是指危机缓和后,出现的
一种较为平稳的状态,但是这种平稳的状态是相对而言的平稳状态,因为造成经济危
机的根源没有消除,而且金融危机也并没有结束,从而使得世界经济依然存在诸多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