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阐述了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和意义,并提出研究思路和
框架。综述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探讨了银行资产证券化运作机理,概述银行资产证券
化的概念、内涵,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参与主体,并基于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原理,分析
银行资产证券化的机制和交易关系。
其次,概述了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博弈基本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运用信息不对称
理论和博弈理论,详细分析证券化过程中相关利益主体,包括发起行与 SPV、SPV 与
评级机构、发起行与评级机构,各方之间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
题,同时提出银行资产证券化利益博弈关系。
再次,构建了两个模型分析银行资产证券化中的利益博弈关系。首先构建双向拍
卖定价模型分析 SPV 与发起行之间的利益博弈关系,并得出双方最优的交易区间。在
假设 SPV 与银行能够建立合理的利益关系达到利益均衡的情况下,构建博弈模型分
析 SPV 与投资者的利益博弈关系,最终得到博弈的精炼贝叶斯均衡解。
最后,建立银行资产证券化优良市场机制。宏观环境层面,从经济、政治、文化
三个维度提出应优化金融环境,健全法制,正确发挥舆论导向作用;系统内部层面,
消费者应当理性投资,银行应建立合理融资长效机制, SPV 应规范自身服务,中介
机构,尤其是评级机构应提高独立性、专业性和公信力。
关键词:银行;资产证券化;特殊目的机构;博弈
第 1 章 绪论
1.1 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研究背景
1.1.1 资产证券化的产生
资产证券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的大萧条时代,为了应对住
房信贷市场濒临崩溃的局面,1934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民住房法案》,这一法案的
实施,标志着按揭二级市场的兴起。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战后的婴儿潮逐渐开始成
年,激增的成年人口导致对住房抵押贷款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其主要表现为贷款需求
由 50 年代的 550 亿美元增长到万亿美元以上;同时,随着长期住房抵押贷款一级市
场的不断增长,住房抵押贷款发放机构的资金来源与运用期限越来越不能很好的匹配,
这使得整个市场的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不断积聚;再加上中东地区在 1973 年到
1974 年以及 1979 年到 1980 年,这两个时间段内爆发了两次石油危机,也对西方国家
的经济状况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包括物价指数上涨,国内生产总值下降,通货膨
胀和失业率上升等。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资产证券化开始孕育和成长。1970 年,住
房抵押贷款证券首次发行。
美国于 1968 年将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拆分为两个机构,一个为民营机构,名
称仍然沿用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另一个为政府机构,称为政府国民抵押贷款协会
(Government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 GNMA 或 Ginnie Mae)。Ginnie Mae 旨在
提高都市住宅服务处、退伍军人管理局以及联邦住宅管理局的贷款保险机制。1970 年,
美国国会授予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成立联邦房贷抵押贷款公司的权利。三大专业机
构——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政府国民抵押贷款协会、联邦房贷抵押贷款公司的成
立标志着资产证券化实践的全面展开。
1.1.2 资产证券化在全球的发展
资产证券化自 20 世纪 70 年代产生以来,就受到世界各国金融领域的广泛关注。
从全球范围看,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阶
段、银行信用资产证券化阶段以及资产证券化阶段。
在美国 2008 年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以前,资产证券化在全球的发行量每
年都以较快的速度不断增长。2008 年,资产证券化发行量迅速缩水,此后的 5 年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