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降低T53左前门外板包边不良率 神龙公司焊装分厂.精益QC小组 发表人:程时飞 小组概况: T53开启线必须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返修工时,为调整线生产减轻工作压力. 一、选题理由 分厂要求 生产现状 选定课题 降低T53左前门外板包边不良率 二、活动计划 计划时间 实际时间 统计制表:程时飞
2004年5-10月 数据统计:周新平 制表:程时飞 日期:2004.5.13 三、现状调查(一) 我们对2004年13-17周的缺陷情况进行了统计: 由上图和上表可知:左前门外板包边不良的缺陷率达到了10.77% 二、现状调查(二) 为了更好的说明所存在的问题,小组对2004年3、4月的56台左前门外板
包边不良的情况进行了缺陷部位统计,其部位的分布结果见下表: 统计:周新平 制表:程时飞
2004.6.15 结论:根据以上统计得知:T53左前门右下角底部外板包边不良直接决定了左前门包边不良。 三、设定目标值 制图:程时飞 日期: 2004.6 现状 目标值 10.77% 3.5% 即将T53左车门外板包边不良率由10.77%降到3.5% 经过小组全体人员的认真分析及测算,我们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值确定为:3.5% 1、确定目标值 2、目标可行性分析 水平对比 人员因素 大部分小组成员有丰富的QC活动经验,有较
高的技术及管理水平和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 数据采集:周新平 制表:程时飞日期:2004.6 测算分析 由现状调查中的排列图可知:只要使占影响因素78.6%的左前门右下角包边问题解决90%,就可以使左前门包边不良缺陷率由10.77%下降到3.15%:
10.77%*(1-78.6%*90%)=3.15%
考虑到风险因素,可将目标放宽至3.5% 该问题在设备调试生产时此类缺陷率一直稳定在3%左右,且在设备相同的情况下T53其它三个车门同类缺陷率只有2.5% 四、原因分析 左
前
门
右
下
角
包
边
不
良 五、要因确认(1) 1、操作工对缺陷状况不了解:
T53车门线终检人员均经过严格质量培训,经现场测试,对缺陷均能正确判断和识别
结论:非要因 2、操作人员培训时间少:
T53车门线操作人员因为到岗时间不同,质量培训时间存在差异,但均超过分厂规定的80小时
结论:非要因 统计:贺德波制表:程时飞
2004年6月 五、要因确认(2) 3、包边机内有杂物:
T53包边机保洁工作相对简单,对两台包边机检查,情况良好,未发现明显杂物 结论:非要因 4、包边机模具磨损:
T53包边机系2003年12月才开始运行,至今不超过1年时间,现场检查,未发现明显的磨损现象 结论:非要因 统计:贺德波制表:程时飞
2004年6月 五、要因确认(3) 5、机器人抓取臂与零件接触不良:
机器人抓取工件依靠吸盘进行,吸盘系橡胶件,只要抓取臂与零件有接触,即可吸附零件。经调查未出现抓取接触不良现象 6、机器人运行轨迹偏差:
通过对机器人在装配、夹紧的过程观察,我们发现机器人在将内板与外板贴合的时候,右下角处的内外板与外板之间有2-3mm的间隙,(正常情况下车门此处间隙为1mm)机器人轨迹出现误差,右图为60台装配间隙统计直方图:
结论:非要因 结论:要 因 统计:贺德波制表:程时飞
2004年6月 五、要因确认(4) 7、7132工位SQ-01A1主定位块Z向定位偏差:
调查发现:内板合装焊接时Z向主定位块SQ-01A1压头与支撑块之间存在2mm左右的间隙,致使感应开关SQ-11检测零件到位失误,使零件无法在Z向得到稳定的定位,内板产生焊接变形。 8、内板冲压零件变形:
经调查,内板冲压零件全部经冲压质检室检查合格,并贴有合格证明方能上线,检查10个批组,未发现不合格零件
结论:非要因 结论:要因 统计:贺德波制表:程时飞
2004年6月 五、要因确认(5) 9、内板装箱料箱损坏:
现场调研发现,内板冲压零件装箱料箱共有10个,循环使用,对10个料箱进行检查,未发现有损坏料箱
结论:非要因 10、外板冲压零件变形:
经调查,外板冲压零件全部经冲压质检室检查合格,并贴有合格证明方能上线,检查10个批组,未发现不合格零件
结论:非要因 统计:贺德波制表:程时飞
2004年6月 五、要因确认(6) 11、外板装箱料箱损坏:
现场调研发现,内板冲压零件装箱料箱共有12个,循环使用,对12个料箱进行检查,未发现有损坏料箱
结论:非要因 12、焊接参数出现跳变:
7133和7134工位焊接参数有电流、压力和时间,经3天时间观察,非常稳定,未发现有参数跳变情况
结论:非要因 统计:贺德波制表:程时飞
2004年6月 五、确定主要原因 哇!问题找到了! 分析:小组全体成员日期:2004.6.29 1、ST7132SQ-01A1定位装置Z向定位不良;
2、机器人运行轨迹偏差。
六、制定对策(1) 1.小组根据确定的要因制订以下对策方案,并对所选方案进行 了比较选择: 对策制定:小组全体成员
2004年7月12日 六、制定对策(2) 对策制定:小组全体成员
2004年7月14日 七、实施对策 (1) 2004年7月15日由张浩峰、陈安平、Alain对T53车门线ST7132
夹具SQ-01A1定位装置进行了调整。 SQ11 传感器 Z 向支撑夹紧装
置与夹紧面之间
有2mm的间隙 内板定位不良,
产生焊接变形 摄像统计:贺德波
200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