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品质意识培训 2013.12 东莞利扬微电子有限公司 品经部 2013-12 品质意识的提升--品质理念 案例一 这是一个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美国空军和降落伞制造商之间的真实故事。在当时,降落伞的安全度不够完美,即使经过厂商努力的改善,使得降落伞制造商生产的降落伞的良品率已经达到了99.9%,应该说这个良品率即使现在许多企业也很难达到。但是美国空军却对此公司说 No, 他们要求所交降落伞的良品率必须达到100%。于是降落伞制造商的总经理便去飞行大队商讨此事,看是否能够降低这个水准?因为厂商认为,能够达到这个程度已接近完美了,没有什么必要再改。当然美国空军一口回绝,因为品质没有折扣。 后来,军方要求改变了检查品质的方法。那就是从厂商前一周交货的降落伞中,随机挑出一个,让厂商负责人装备上身后,亲自从飞行中的机身跳下。这个方法实施后,不良率立刻变成零 在品质问题上没有折扣可打,不符合标准就是不符合标准,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你对品质上打折扣,客户也会对你打折扣的!我们要极力预防错误的发生,而我们的顾客也就不会得到不符合要求的产品或服务了,这就是“零缺陷” 案例二 5W连问五次为什么? 丰田汽车公司前副社长大野耐一曾举了一个例子来找出停机的真正原因 有一次,大野耐一在生产线上发现机器总是停转,虽然修过多次但仍不见好转。于是,大野耐一与工人进行了以下的问答: 一问“为什么机器停了”答“因为超过了负荷,保险丝就断了。” 二问“为什么超负荷呢”答“因为轴承的润滑不够。” 三问“为什么润滑不够” 答“因为润滑泵吸不上油来。” 四问“为什么吸不上油来”答“因为油泵轴磨损、松动了。” 五问“为什么磨损了呢”再答“因为没有安装过滤器,混进了铁屑等杂质。” 经过连续五次不停地问“为什么”,才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和解决的方法,在油泵轴上安装过滤器(不浮在表面)。 如果我们没有这种追根究底的精神来发掘问题,我们很可能只是换根保险丝草草了事,真正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品质意识的提升 培训课程介绍: 课程介绍 质量意识 何谓质量: 1.产品满足客户的要求或潜在需要的特性; 2.产品符合标准要求——测试标准、操作指导书、包装规范,检验规范 文件等特性 专家从不同角度给质量下了定义: 1.“质量的定义就是符合要求,而不是好”,“好、优秀、独特”等术语都主观的和含糊的——克劳士比(符合性 )2.“质量是一种以最经济的手段,制造出市场上最有用的产品”,“质量无须惊人之举。”——戴明(适用性 ) 3.“产品在使用时能够成功满足用户需要的程度” ——朱兰 (适用性 ) 4.“质量管理就是要最经济、最有效地开发、设计、生产、销售用户最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石川教授(适用性,满意性) 所谓质量意识: 质量意识是品质控制人员对品质的一种感知 度。要做好质量: 第一是对产品的熟悉程度, 第二是对质量异常的敏感程度, 第三是要善于总结。 它和制度的区别就在于: 质量意识,使有机会犯错的人不愿犯错; 制度,使想犯错的不敢犯错。 质量意识的提升是教育问题、制度的问 题。品管大师朱兰博士说过:品质,始于 教育,终于教育。 曰本发现戴明 战败后的日本,经济一片狼藉。弹丸小国,面积比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还小,但是人口却有美国的一半,并且几乎没有自然资源,日本人面临着生存挑战。 当然,他们的企业家也在试图做艰辛的尝试,把产品输入海外市场,但产品上的“Made in Japan(日本制造)”标记成了国际上的大笑话,因为它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甚至有些日本公司想方设法都要在一个名为“Usa'’的日本小村庄开厂,因为这样他们的产品就可以打上“Made in USA(美国制造)”标记。 在此之前,美国政府为表示支持日本战后重建,曾派遣包括戴明在内的大批专家,到日本做过一般性访问。但就是在这些偶然接触中,日本科工协会长盯上了戴明。 1950年6月,戴明到达东京。7月13日晚,科工协会长设宴欢迎戴明。日本最有实力的21位企业家全部到场,无一缺席。 “房间里人数不多,却控制着日本当时80%的资本。”所以,当他回答“日本企业应该如何向美国企业学习管理”时,便直言相告:“不要复制美国模式。你们只要运用统计分析,建立质量管理机制,5年之后,你们产品的质量将超过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