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中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条件日新月异,人们思想观念逐步转变,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自身健康,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体育锻炼有益于提高人们身心健康,体育也是我国学校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突飞猛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也包含其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渐渐被淘汰,新的思路不断涌现。当前,单纯的体育课和传统课间操已然不能满足学生体育锻炼需求。体育课主要以教学引导为主,学生锻炼时间不够,而传统课间操动作单调,内容枯燥,很难引起学生锻炼兴趣,也缺乏实效性。在国家要求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障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之际,大课间体育活动比传统课间操时间更长,内容更丰富,更满足学生体育锻炼需求,因此大课间体育活动便成为满足阳光体育运动要求的重要活动方式之一。为了全面了解太原市城区高中大课间活动现状,发现问题,分析影响高中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因素,进而寻找解决方法,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为进一步贯彻国家政策,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全面复合型人才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太原市城区高中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其结果表明:(1)太原市城区高中基本按照国家要求,全面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虽然学校都落实较好,但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开展效果差异较大,且存在敷衍情况。(2)太原市城区高中生对大课间认识情况较好,有近90%的在校高中生基本知道大课间体育活动,但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大宣传;对大课间态度比较积极,大部分学生都喜欢参与到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并且希望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调节情绪,缓解升学压力,丰富自己在校生活,只有少部分学生持无所谓或反感的态度。同时在调查中发现太原市高中男女生对大课间态度存在明显差异,需对特定人群进行正确宣传和引导。(3)太原市高中生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基本可以满足,每次大课间时间为20-30分钟左右,且学生出勤率较高。但是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始终较为单一,趣味性差,主要以广播操和球类项目为主,又因为学校受到场地器材的制约以及相关教师交流、培训不到位,不能积极开发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活动内容,导致部分学生不都能选择自己喜爱的活动内容,大大降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效性。(4)太原市城区髙中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形式传统且单调,以全校集体做广播操或安排学生自由活动为主,偶尔有以班级为单位的运动竞赛。总体看组织管理落后态度较为消极,缺乏创新,没有完善的评价和奖励制度,无法做到科学有效的长期开展,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5)影响太原市高中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因素是多样的,积极因素主要是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对青少年健康体质的关注,对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程度逐步提高以及基层优异体育工作者的大力支持。消极因素是场地器材匮乏、组织管理和评价制度不完善、活动内容单一、校领导不够重视和观摩学习、科研活动少。(6)在当前教育体制下,大课间体育活动主要靠强制性政策要求在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使得大课间体育活动单纯停留在学校,对于培养和宣传终身体育意识不利,升学压力会导致家长反对,因此使大课间体育活动没有与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有机结合。根据太原市城区高中大课间开展情况提出以下对策:(1)资金、场地器材的保障;(2)选择开发合理的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3)建立科学的评价和奖励制度;(4)提高大课间相关的教师能力;(5)加强宣传,转变思想。关键词:太原市;城区;大课间体育活动;现状;对策1前言1.1选题背景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然而近些年我国青少年健康体质水平逐步下降已然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的是家长对孩子的溺爱,教育环境的压力使得我们的青少年学生严重缺乏体育锻炼,从而导致身体素质日益下降。因此,青少年在校期间的体育活动显得尤为重要。课间操活动在我国已有百年的历史,目前也是我国中小学生主要的体育活动方式,虽然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传统意义的课间操已经无法满足学生每天锻炼的需求。随着科学教育的不断发展进步,更多丰富科学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不断涌现,新课程标准以及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多兀化的思路。大课间体育活动早在1978年就有尝试,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通知》印发、《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草案)和“关于落实中小学生每天一时体育锻炼的通知”等文件颁布后,就有一些学校由传统的课间操向大课间体育活动转变。随后20世纪90年代呈现蓬勃之势,逐步形成了大课间体育活动这种新的活动形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积极幵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同时也遵循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基本理念,是当代教育思想在学校体育中的体现。《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要求:中小学校每天应当安排课间操,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的时间。进入21世纪以来,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提出更高的要求。2005年8月19日《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中要求:要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工作落到实处。进一步要求严格落实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能有丝毫怠慢。随后大课间体育活动得到中央的重视,在2007年国务院颁布“中央7号文件”,其中要求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学生走向操场,形成青少年锻炼热潮,并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同时明确要求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传统的课间操主要是广播体操为主,内容单一,相对枯燥,更新速度较为缓慢,很难吸引中学生的兴趣,从而导致锻炼效果不明显,不仅阻碍学生身心发展,成为单纯的应付,同时还会影响今后的锻炼热情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与传统的课间操相比,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上更丰富,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共同组织下进行,无论从强度和兴趣上都更能满足学生锻炼需求,同时为了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每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时间也增加到25到40分钟不等。对缓解学生每天的课业压力以及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水平起到一定作用。大课间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新事物,难免会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场地受限,学校落实不到位,师资不足,组织管理不到位,与传统广播操冲突等。太原市作为山西省省会城市,是政治、经济和教育中心,拥有着良好的基础设施,同时教育也位于领先水平。本文对太原市城区高中大课间体育活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制约大课间体育活动影响因素,探索如何科学合理的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提出自己一些不成熟的意见和建议,求教于专家和同仁,旨在为太原市高中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科学发展和学生身心进一步提高提供一定参考依据。1.2研究的意义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传统课间操的改进和传承,是中小学生在校期间除体育课外一项重要的体育锻炼形式,而且大课间体育活动还能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青少年体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当积极有效的开展,对青少年尤其中学生身心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教育体制下,中小学都有着较重的学习和升学压力,而高中时期又是学生时代的重要阶段之一,背负着沉重的升学压力,毫无疑问会将更多的精力自然转移到文化课学习之中,使得体育锻炼时间减少,加之社会和家庭对高考的态度,让高中生产生过度旳心理和生理压力导致高中生身体素质逐步下降。因此,高中生在校期间仅有的体育活动显得尤为重要。高中体育课每周只有2节,且每节课时间有限,多以教学指导为主,真正让学生活动时间有限。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幵展极大的帮助学生满足每天体育锻炼需求,对缓解压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大课间体育活动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至今没有形成固定模式,目前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而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次,百家争鸣,相对缺乏实践性的探索,且存在研究内容不够全面,视角单一、不够深入等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还能否满足学生们对体育活动需求的日益增长,能否更加有效的提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了解现阶段学校对高中生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现状,是预测其发展前景的依据,同时也将是研究的侧重所在。本文旨在全面调查太原市髙中大课间体育活动现状,发现问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