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几年前也无法明白追求利润的动机怎么能够和教育宗旨恰到好处的共存,
甚至认为这些营利性的高等教育机构是学术界的渣滓。而现在,置身于其中,重新审
视这个领域,实际上这些大学在做的是一件伟大的事。因为它们所做的一切正好满足
了社会不断增长的高等教育需要与高等教育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但终归是做教育,
这些大学在培养学生的前提下,如何保证既能满足他们的办学宗旨,又能很好地营利
是否有“双赢”的模式本研究拟在解答这些问题。
AC学院既是A大学的独立学院,又有民办成分,是营利性大学的典型代表。本
研究以AC学院为载体,从一个经济人的角度,分析学院现有的营利模式和存在的问
题,并提出一系列可行的建议和措施,以达到优化的目的。
笔者对本文的第1、2章,以营利性大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国情,对国
内非公立大学的营利必然性进行了分析。本文的第3、4章是论文的重点,分析了 AC
学院目前的经营模式和外部经济关系,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专业设置粗放、培养
模式落后、学生输出不畅、副产品利用不当、资金来源单一和利益分配不均等;接着
主要针对资金来源单一、利益分配不均、副产品利用不当等问题提出了对应的措施。
本研究认为,像AC学院这类非公立性大学的营利性主要应该从融资集团化、学生培
养模式创新、副产品营利变革、扩大与企事业合作等几个方面来进行优化。最后,对
优化措施的实施进度、效果预测和风险控制在第5章中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市场经济;营利性;非公立大学;学院副产品
第1章绪论
1.1选题背景
笔者在做此论文之前,曾对此论文的可作性做了调研。因为尽管市场经济已经提
出几百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已深入人心,但要把教育机构和“营利”两字结合起
来被人们所接受还是比较难的。不过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我国实行的是宏观
控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既反对经济的自由放任,也反对把经济管得太死,是将
个人自由创造和国家的有限干预相结合的经济体制。而且在教育这个行业,我们同样
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大部分教育资源由国家控制、支配,非
公立大学在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下孕育、成长。
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开始,二十多年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步普及化。从经
济学供需原理的角度,大学机构的发展数量应该是需匹配的,但公立大学的发展却并
没有相应的增加。相反,民办大学和公驻民办大学却如雨后春第出现在每年的招生简
章中。它们有依托于重点大学的独立学院,也有纯民办高校。在学术上,研究者们把
这一类非公立大学称之为营利性大学(第2章会讲到)。
到目前为止,我国教育部或地方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民办本\专科高等学校有249
所,独立学院309所。可以说,民办高校的发展给社会不断增长的高等教育需要与高
等教育资源不足间的矛盾提供了资源。笔者曾在非营利性大学工作过,坦白说,在两
年前是无法明白追求利润的动机怎么能够和教育宗旨恰到好处的共存,甚至认为营利
性的高等教育机构是学术界的渣滓。而现在,置身于其中,重新审视这个领域,实际
上这些大学在做的是一件伟大的事。因为它们所做的一切正好满足了社会不断增长的
高等教育需要与高等教育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
虽然,我国的相关法规,如《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高校促进法》把全
部民办学校(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都归入了非营利性的公益型组织这一范畴,
并且教育部在2003年8月印发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
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通知,规定独立学院一律采用民办机制(后来由于教育部官
员对江苏与浙江独立学院“机制办学”的肯定,使得独立学院依然与母体保持着密切
的关系)。但在实际的运作中,这些独立学院还是以公立大学为依托,通过商业集团
或个人投资合作,其商业目的终究是营利。
笔者在AC学院有行政管理和教学工作的经历,对高校的营利性板块有较深入的
了解,同时也对学院在这些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诸多体会。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