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1/69
第1章 微型计算机基础知识
2/69
1.1 微型计算机和单片机发展概述
1.1.1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
1.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
1945年12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研制成功。
这台计算机总共安装了17468只电子管,7200个二极管,70000多电阻器,10000多只电容器和6000只继电器,占地面积为170平方米左右,总重量达30吨,耗电约140千瓦,运算速度达到每秒能进行5000次加法运算、 300次乘法运算。
标志着人类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3/69
第一代:电子管电子计算机(1946年~1958年)
基本逻辑元件:电子管
内存储器:水银延迟线
外存储器:磁鼓、纸带、卡片、磁带
程序设计语言:机器语言,汇编语言
应用:科学计算
第二代:晶体管电子计算机(1958年~1965年)
基本逻辑元件:晶体管
内存储器:磁芯
外存储器:磁鼓、纸带、卡片、磁带
程序设计语言:机器语言,汇编语言
高级语言
应用:科学计算、数据处理、
事务处理、 工业控制
1960年贝尔实验室使用800只晶体管组装的世界上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TRADIC
4/69
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1965年~1970年)
基本逻辑元件: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内存储器:磁芯、半导体存储器
外存储器:磁盘、磁带
程序设计语言:汇编语言、 高级语言
应用:科学计算、数据处理、
自动控制、 文字处理
基本逻辑元件:晶体管
内存储器:半导体存储器
外存储器:磁盘、磁带、光盘
程序设计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
应用: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自动控制 各类辅助设计、
图像识别、语言识别、通信、家用电器等
第四代: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1971年开始)
1964年4月7日,IBM公司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个采用集成电路的通用计算机IBM 360系统
5/69
第五代:智能计算机(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
第五代计算机将把信息采集、存储、处理、通信和人工智能结合一起具有形式推理、联想、学习和解释能力。它的系统结构将突破传统的冯?诺依曼机器的概念,实现高度的并行处理。现正在研制发展中,工作原理、结构至今尚未统一。
2.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
1971年,美国Intel公司研究并制造了I4004微处理器芯片。该芯片能同时处理4位二进制数,集成了2300个晶体管,每秒可进行6万次运算。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微处理器芯片,以它为核心组成的MCS-4计算机,标志了世界第一台微型计算机的诞生。
微机概念:以大规模、超大规模构成的微处理器为核心,配以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电路及系统总路线所制造出的计算机。
划分阶段的标志:一般以CPU字长和微处理器型号。
6/69
第一代(1971~1973年)4位和低档8位微处理器
Intel4040 — 4位微处理器,集成了2250个晶体管,频率为108KHz。
Intel8008 — 低档8位微处理器集成了9000个晶体管,时钟频率0.5/0.8MHz
Intel 4004
Intel 8008
第二代:晶体管电子计算机
Intel8080、MC6800、R6502 — 8位微处理器
Intel8085、Z80、MC6809 — 高档8位微处理器
指令比较完善,有中断与DMA,频率2~4MHz
程序设计:汇编、BASIC,FORTRAN、PL/M
后期配备CP/M操作系统
Intel 8080
Z80
7/69
第三代(1978~1982年)16位微处理器
Intel8086 、Z8000、MC68000 — 16位
CPU字长16位,16位数据线,20位地址线
Intel8088 — 准16位
CPU字长16位,8位数据线,20位地址线
1981年,IBM公司采用Intel 8088微处理器生产了第一台通用微型计算机IBM PC,从此IBM PC系列微机成为个人计算机的主流机之一。
Intel 8086
Intel 80286
Intel80286、MC68010 — 高档16位
CPU字长16位,16位数据线,24位地址线
8/69
第四代(1982~1992年)32位微处理器
Intel 80386 — 32位微处理器
数据总线32位,地址总线32位
实地址模式、虚地址保护模式、虚拟8086模式
虚地址模式可寻址4GB(232)物理地址和64TB(246)的虚拟空间
时钟频率12.5MHz、20MHz、25MHz、33MHz
Intel 80486 — 32位微处理器
80386+80387+8KBCache ?
部分采用RISC技术、突发总线技术、时钟倍频技术
Intel 80386
Intel 80486
9/69
第五代(1993~1995年)32位奔腾微处理器
Pentium(奔腾)— 32位微处理器
CPU字长32位,64位数据线,32位地址线,
内存寻址能力为4GB
8KB的代码和数据Cache,时钟频率120MHz
Pentium MMX(多能奔腾) — 32位微处理器
增加了57条 MMX(多媒体增强指令集)指令
采用了SIMD(单指令流多数据流)技术 同时处理8个字节的数据
Intel Pentium
Intel Pentium MMX
AMD K5
10/69
第六代(1995~1999年)加强型Pentium微处理器
Pentium Pro(高能奔腾) — 32位微处理器
CPU字长32位, 64位数据线、36位地址线,L1 16KB ,L2 256/512KB,时钟频率300MHz。
Pentium II— 32位微处理器
CPU字长32位,L1 16KB,L2256/512KB
增加MMX技术。
Pentium III — 32位微处理器
CPU字长32位,L1 32KB,L2 512KB。
时钟频率500MHz,2000年高达1GHZ。
增加128位的SIMD(Single Instruction Multiple Data,单指令多数据流)寄存器和72条指令,流式SIMD扩展SSE(Streaming SIMD Extensions),
Intel Pentium Pro
Intel Pentium III
11/69
Pentium ?
集成4200万个晶体管,采用超级流水线技术和快速执行引擎
2000年,时钟频率1.3GHz2001年,钟钟频率2 GHz
2002年,钟钟频率3.06GHz2003年,钟钟频率3.2 GHz
2004年,钟钟频率3.4GHz,最高3.8GHz
在此阶段AMD公司的类似产品有:
AMD K6、AMD K7、AMD Athlon XP 等。
Intel Pentium 4
AMD K6
AMD Athlon XP
12/69
第六代后(2000年至今)和多核处理器
64位微处理器
Intel Itanium ? 位微处理器,采用0.18μm工艺,集成约2.2亿个晶体管,集成L1、L2和L3 Cache到芯片内,主频为1GHz。
由于IA-64与原x86 架构的软件天生不兼容,应用不是很成功。
Intel Itanium 2
AMD Opteron
AMD Opteron、AMD Athlon64 — AMD64 架构 64位微处理器,采用0.13μm SOI(Silicon On Insulator)工艺,集成1亿多个晶体管,主频为1.6GHz。
由于AMD64架构完全兼容X86-32指令集,代表了微处理器的发展方向,Opteron和Athlon64获得了成功。
13/69
多核心微处理器(典型产品)
IBM Power7(2010年2月) — 8核处理器 ,采用45nmSOI工艺,集成了12亿个晶体管,拥有8个处理器内核,12个执行单元、每核256KB L2缓存和32MB共享片上L3缓存,主频在3.0~4.14GHz之间。
IBM Power7
AMD Magny-Cours
Intel Core i7(2010年2月) — 4核处理器,拥有8MB三级缓存,支持三通道 DDR3内存,主频2.66~3.06GHz,功耗130W,片上集成7.31亿晶体管。
AMD Magny-Cours (2010年3月) —12核处理器,采用AMD G34 Maranello平台,支持四通道DDR3内存,通过四个多线程互连总线连接2个六核芯片,共拥有12MB三级缓存,每核心二级缓存为512KB。采用45nm SOI工艺,主频1.9~2.2GHz,功耗65~105W。
Intel Core i7
14/69
1.1.2 单片机的发展
将CPU、ROM、RAM、定时器/计数器以及输入/输出(I/O)等接口电路等主要计算机部件集成在一块集成电路芯片上。称为单片微型计算机(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简称单片机。
为满足工业测控的应用需求,单片机出现和迅速发展,更能反映单片机本质的名称应是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or,MCU)。
单片机只是一块集成电路,从组成和功能上看,已具有微机系统的含义。单片机的特点:
性价比高。高性能、低价格;
控制功能强。工作任务针对性强,适用于专门的控制用途;
高集成度、高可靠性、体积小;
低电压、低功耗;
品种多样,型号繁多,发展更新快。
15/69
1 .单片机的发展简史
自从1974年美国仙童(Fajrdsld)公司生产的世界上第一块单片机(FS)以来,单片机的发展特别迅速,各种新型和高性能单片机不断推陈出新。迄今为止已有30多年历史,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1~1974):单片机萌芽阶段
典型代表:仙童公司的FS系列单片机,8位的CPU、64B的RAM和两个并行端口,需外接ROM。
第二阶段(1974~1978):初级单片机阶段
以Intel MCS-48系列为代表。集成8位CPU、2个8位并行I/O口、和8位定时器/计数器和64字节的RAM。寻址范围不大于4KB。
这个时期的单片机才是真正的8位单片微型计算机,它以体积小,功能全,低价位赢得了广泛的应用,为单片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单片机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16/69
第三阶段(1978~1983):高性能单片机阶段
这时期代表产品有Intel公司的MCS-51系列、Motorola公司的MC6801系列、Zilog公司的Z80系列、TI公司的TMS7000系列等。
其中以1980年推出的MCS-51系列单片机为典型代表。
MCS-51系列单片机:8位CPU、4个8位并行I/O口、2个8位定时器/计数器、128字节的RAM,4KB的ROM,1个全双工的串行口,5个中断源,寻址范围64KB。
MCS-51系列单片机具有良好兼容性,为新一代微控制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MCS-51 技术实现开放后,Philips、Atmel、Dallas和Siemens等公司纷纷推出了基于MCS-51 内核的微控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