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首页 > 资料专栏 > 经营 > 运营治理 > 其他资料 > 寿险业利差损热的冷思考26页PDF

寿险业利差损热的冷思考26页PDF

qianhai***
V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热门搜索
寿险业 利差 寿险
资料大小:518KB(压缩后)
文档格式:PDF(26页)
资料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25/8/13(发布于江西)

类型:金牌资料
积分:--
推荐:免费申请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寿险业利差损热的冷思考26页PDF”第1页图片 图片预览结束,如需查阅完整内容,请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寿险业利差损热的冷思考
作者简介:秦冕,现供职于泰康保险集团战略发展部。
一、寿险业的利差损
对于保险产品来说,预定利率是保险公司开发产品时对理赔等成本
的折现率,类似债券发行时的到期收益率。所有存量保单的加权平
均预定利率决定了一家寿险公司负债的保证成本。对于公司来说,
如果投资收益率达不到负债整体的保证成本,那么就面临利差损。
10 年期国债收益率是经济的锚,也是国际成熟寿险市场设置寿险产
品预定利率时最关键的参数。我国 10 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持续低
于预定利率,获取利差益的难度提升。2000—2013 年,10 年期国
债到期收益率整体高于普通型寿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这时只要现
金流或久期匹配,寿险公司就可以通过将收到的保费投资 10 年期
国债覆盖负债的刚性成本,只要没有严重的死差损和费差损,就可
以通过利差获利。2014—2019 年,10 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在普通
型寿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附近震荡,寿险公司获得利差益的难度提
升。2020 年至今,10 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单边快速下行,并且始
下载更多保险资料请到
终在普通型寿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的下方。截至 2024 年 12 月中旬,
10 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已经跌破 1.80%(见图 1)。
在资本市场低迷和资产荒加剧的背景下,寿险业实际投资收益率的
均值从 2015 年的 8.87%下降到 2018 年的 3.40%,之后反弹至 2019
年的 6.75%,2022 年又进一步下降到 2.09%,2023 年反弹至 3.87%。
其中,2022 年的实际投资收益率已经低于当年普通型寿险产品预定
利率上限 3.50%,也低于分红型产品预定利率上限 3.0%,行业已经
发生了利差损(见图 2)。
下载更多保险资料请到
从产品结构来看,目前寿险业普通型产品新单保费占比超过 90%,
分红险市场萎缩,近年来行业刚性成本提升。1999 年,保险监管部
门发布《关于调整寿险保单预定利率的紧急通知》,将寿险保单预
定利率调整为不超过年复利 2.5%,并不得附加利差返还条款。文件
发布后,普通型产品销售难度激增。为提振市场,保险公司积极推
动产品创新,提升客户端收益,浮动收益型保险产品成为市场主流。
投连险、分红险、万能险在 1999—2000 年先后推出,变额年金险
于 2011 年启动试点。
下载更多保险资料请到
2013 年 ? 栈毓楸U瞎δ堋⑻嵴癖O帐谐。O占?br>管部门发布《关于普通型人身保险费率政策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
寿险费率市场化改革启动。改革后,新签发的普通型人寿保险保单
的准备金评估利率不得高于保单预定利率和 3.5%的小者;对于普通
型养老年金或保险期间为 10 年及以上的其他普通型年金保单,保
险公司采用的法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可适当上浮,上限为法定评
估利率的 1.15 倍(4.025%)和预定利率的小者。
此后,高收益、期限短、确定性强的普通型年金险和两全险迅速成
为市场热点,被视为“比理财产品收益率高的理财产品”,带动普
通型产品新单保费占比提升。改革启动之后半年,普通型人身保险
新单保费同比增长 520%,增速创 13 年来新高,结束了两年来新业
务的下滑态势。2015 年,全行业年金险新单保费突破 4000 亿元,
2017 年进一步增至近 8000 亿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2018 年之后,分红险面临强监管,自 2019 年开始新单保费占比明
显下降。2018 年 ? 畔路ⅰ豆赜谧橹谷松肀O?br>产品专项核查清理工作的通知》,要求规范分红演示。
下载更多保险资料请到
与此同时,增额终身寿险热销持续带动普通型寿险产品新单保费和
原保费占比的提升,有效抵消了“134 号文”之后年金险和两全险
市场的收缩。2017 年 ? ⒉肌豆赜诠娣度松肀O展?br>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即“134 号文”,要求快返型的年
金险、两全险退出市场,并对万能险的开发施以严格的限制。此后,
年金险和万能险的新单保费进一步萎缩。但增额终身寿险开始快速
走红。因为增额寿险形态类似理财,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年金险和
两全险的流动性约束,所以客户接受度高、销售效率高,再加上产
品价值率较高,受到保险公司欢迎。据估算,2014 年至今,普通型
产品原保费占比从不足 35%提升至 70%以上,接近翻番。
从产品类型来看,目前寿险业保障型产品新单保费占比下滑至不足
20%,近年来行业对利差依赖度有所提升。在 2019 年之前的相当长
一段时间,重疾险贡献了大约 40%的新单保费,是保障型产品最重
要的组成部分。
2019 年之后,重疾险新单保费不断下降,造成保障型产品整体的新
单占比下降,储蓄型产品份额提升。市场普遍认为,重疾险市场的
萎缩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2021 年 ? 旧定义
正式切换,切换之前行业高调“炒停售”,客户需求被过度透支。
下载更多保险资料请到
其次,2019 年之后,代理人数量持续下滑,截至 2024 年 ? H肆σ丫敛蛔?270 万人,较高峰时期下滑约 65%,回到
大约 2014 年的水平。最后,近年来资本市场波动加剧,居民风险
偏好显著下降,更加青睐增额寿险等可以提供长期确定性收益的储
蓄型保险产品,储蓄型产品热销挤压了保障型产品的空间(见图 3
至图 5)。
下载更多保险资料请到
二、本轮寿险业利差损风险的复盘和推演
(一)短期视角复盘:增额终身寿险保费规模和对行业负债成本的
影响
近年来,增额寿险持续热销,虽然推动寿险业保费和资产规模快速
增长,但这款产品终身保障、成本刚性、现金价值返本快等特征为
行业积累了风险。
下载更多保险资料请到
回顾增额寿险发展的历程,2013 年,我国第一款增额寿险上市,此
后经代和银保渠道开始销售这类产品,但是一直不温不火;2019 年
停售 4.025%的年金险是一个重要转折点。
2019 年之后,销售增额寿险的市场主体逐步增加,先是因为理财属
性强,成为银保渠道的主流产品;之后在个险渠道走红。有统计显
示,在 2020 年发布财报的寿险公司中,约 30 家险企原保险保费收
入前五位的产品中都出现了增额寿险。2021 年,增额寿险几乎成为
了所有寿险公司的标配。根据笔者估算,2024 年前三季度,银保渠
道新单保费中增额寿险的占比超过 70%;个险渠道占比超过 40%。
根据估算,2019 年至 2024 年第三季度末,全行业销售增额寿险的
累计新单保费近 1.6 万亿元,累计新单总保费近 5.1 万亿元。其中,
个险渠道销售增额寿险的累计新单保费超 3200 亿元,累计新单总
保费超 ? 老墼龆钍傧盏睦奂菩碌ケ7殉?1.2 万
亿元,累计新单总保费近 ? 年至 2024 年第三季度末,全行业销售的增额寿险平均预定利
率约为 3.36%。其中,2019 年至 2023 年 ? 3.5%增额
下载更多保险资料请到
寿险新单总保费合计约为 3.4 万亿元。2023 年 ?
8 月底销售的 3.0%增额寿险新单总保费合计约为 1.7 万亿元。2024
年 ? 5%增额寿险新单较少,可忽略不计。
2019 年至 2024 年第三季度末,增额寿险新单大约贡献了寿险业新
增负债的 25%;如果不考虑 2019 年之前销售的增额寿险,截至 2024
年第三季度末,增额寿险大约占寿险业总负债的 13%。因此,2019
年至今增额寿险热销的状况,确实显著改变了负债结构,让行业面
临越来越多的长期利率风险。
(二)长期和精算视角复盘:行业内卷式竞争对内含价值利率敏感
性和可靠性的影响
客户对确定性收益产品的偏好显著提升、个险队伍明显萎缩、银保
渠道费用率高企等因素都是近年来行业高度内卷的驱动因素。近年
来长久期高保证成本的增额寿险持续热销、普通型产品新单保费占
比上升、以重疾险为首的保障型产品新单断崖式下降等现象,也是
这种市场环境的侧面反映。
下载更多保险资料请到
内卷式竞争环境下,寿险公司普遍偏离“三差经营”的长期本质,
在产品开发、销售推动等环节出现多种异化。一是“费差换利差”,
为弥补产品客户利益的不足,通过加大销售队伍激励或赠送客户礼
品、礼金、服务促成销售。二是“利差换死差”,为弥补产品风险
保障的不足,给予客户较高的金融回报,如万能险热销以及刚性的
分红率和万能结算利率。三是“死差换费差”,通过提高风险保障
水平和赔付率提升对客户的吸引力,降低销售难度和销售费用,如
团险和高端医疗险。
因此,行业非理性竞争直接造成了费差益和死差益下降,寿险公司
新单价值、有效业务价值、内含价值对利差的依赖程度大幅提升,
对利率的敏感性大幅提升。
此外,随着高度依赖利差的新业务不断进入资产负债表,考虑到利
率下行和资产端承压,寿险公司新单价值和有效业务价值打平(也
就是归零)的长期投资收益率提升,可靠性下降。
下载更多保险资料请到
根据公开信息,可以测算我国六家主要上市寿险公司的新单价值对
利率的敏感性和新单价值打平的长期投资收益率,并观察到以下三
个现象。
现象一:主要的上市寿险公司新单价值对利率的敏感性和新单价值
打平的长期投资收益率都在 2023 年上半年前后见顶回落。
2023 年上半年正是监管启动新一轮降本增效的时间点。监管多措并
举,成功遏制了行业高度非理性竞争和偏离“三差经营”的现状。
除推动行业强化分支机构管理、压降固定成本外,监管部门主要做
了以下两个方面工作落实降本增效。
一方面,通过压降新单预定利率和存量浮动收益型产品结算利率,
遏制行业围绕客户利益的非理性竞争,引导行业建立可持续的公司
发展战略和商业模式。
另一方面,坚定落实“报行合一”,推动行业提升精算管理水平,
回归“三差经营”、长期主义的寿险商业模式本质。
下载更多保险资料请到
可以预见,随着新单的积累,寿险业有效业务价值对长期投资收益
率的敏感性,以及有效业务打平的长期投资收益率会不断改善。因
此,监管推动降本增效的系列举措对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起到了决定
性的作用。
现象二:主要上市寿险公司新单价值对利率的敏感性和新单价值打
平的长期投资收益率都集中在 2013 年前后见底,当时正是寿险费
率市场化改革的起点。
从这个角度来看,保险监管部门在 1999—2013 年长达 14 年的强监
管,为寿险业创造了长时间的审慎经营的环境,积累了相当规模的
低成本负债,成为目前应对利差损挑战的“压舱石”。
现象三:当主要上市寿险公司新单价值打平的长期投资收益率高于
有效业务价值打平的长期投资收益率时,后者往往会持续上升;反
之下降。
下载更多保险资料请到
这是因为,如果不考虑不同报告期精算假设的调整,寿险公司的新
单会逐渐进入有效业务价值,并逐渐摊薄早期的高成本业务或被早
期的低成本业务吸收。
三、20 世纪末的全行业利差损危机
(一)20 世纪末我国寿险业利差损危机的背景
1996 年以前,我国存款利率高企,寿险业预定利率设置不够审慎,
导致行业积累了大量预定利率在 8%以上的高成本保单,并将收到的
大部分保费存放到银行,赚取存款利息。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人民银行连续降息。居民 ? 什欢舷陆担?999 年 ? 笔笔傧毡5サ淖罡咴?br>定利率是 4.50%。这造成寿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收益远低于预定利率,
产生了实质上的利差损。
1999 年 ? 掷钏鹞;姆炙搿N饩霰O找狄?br>“利差损”问题产生的系统风险,保监会下发《关于调整寿险保单
预定利率的紧急通知》,将寿险新单的预定利率调整为不超过年复
下载更多保险资料请到
利 2.5%,并不得附加利差返还条款(见图 6)。后来,2.5%的预定
利率上限维持了 14 年之久。
(二)化解 20 世纪末利差损危机的五个关键因素
中国人寿回顾主要上市寿险公司在 20 世纪末的利差损发生背景、
规模和应对举措,可以总结出化解上一轮利差损危机的五个关键因
素。
下载更多保险资料请到
第一,监管果断降低预定利率。保险监管部门在 1999—2013 年坚
定控制预定利率不超过 2.5%对行业降低负债成本起到了决定性作
用,直接减少了利差损。
第二,中国寿险市场处于快速增长阶段。高速增长的市场为寿险公
司提供了足够多的新单,在短短几年之内大幅度稀释高成本存量业
务。据估算,截至 2024 年 ? 驹?1999 年之前积
累的资产约为 1800 亿元,占现在行业总资产的比重不足 0.6%。
第三,全行业积极推动产品结构转型。通过创新分红、万能等浮动
收益型产品和重疾、百万医疗等保障型产品,推动“三差”平衡,
加快克服利差损风险。
第四,20 世纪末寿险行业集中度非常高,风险复杂程度较低(见图
7)。
第五,无风险利率持续高于预定利率,资本市场活跃,寿险业利差
益丰厚。
下载更多保险资料请到
四、利差损的冷思考
(一)寿险业风险分布的异质性
1.老六家和其他公司对增额寿险的风险敞口的差异
据上文测算,2019 年至 2024 年 ? 琢耸傧找敌略?br>负债的 25%。进一步观察不同类型寿险公司可以发现,6 年间增额
寿险在“老六家”和非“老六家”的分布十分不均衡。
近年来,增额寿险对老六家的规模贡献在 10%左右。2019—2023 年
底,老六家新增认可负债合计 6.68 万亿元,新增的增额寿险规模
下载更多保险资料请到
保费约为 4800 亿元,增额寿险在新增的认可负债中占比约为 7%;
2019 年至 2024 年第三季度末,老六家新增认可负债合计 8.35 万亿
元,新增的增额寿险规模保费近 ? 赵谛略龅娜峡?br>负债中占比约为 12%。
与之对比:近年来,增额寿险对非老六家的规模贡献在 50%左右。
2019—2023 年底,除老六家之外的其他寿险公司,新增认可负债合
计约为 3.5 万亿元,新增的增额寿险规模保费近 1.9 万亿元,增额
寿险在新增负债中占比约为 54%;2019 年至 2024 年第三季度末,
除老六家之外的其他寿险公司,新增认可负债合计约为 ? 龅脑龆钍傧展婺17呀?2.6 万亿元,增额寿险在新增负债中占
比约为 43%。
本文在此提出这种评价方式,各寿险险公司可以尝试测算自身的指
标,与 10%和 50%对比,大体计算增额寿险风险敞口并与行业整体
水平进行对比。
2.2013 年之前低成本保单与 2013 年之后高成本保单的规模对比
下载更多保险资料请到
2013 年寿险费率市场化改革之后,寿险产品的收益和吸引力提升,
寿险市场蓬勃发展,许多寿险公司相继成立,行业规模和增速迈上
新台阶。据测算,截至 2024 年 ? 驹?1999 年之
前积累的资产约为 1800 亿元,占现在行业总资产的比重不足 0.6%;
1999—2013 年积累的资产约为 6.6 万亿元,占比仅 22%;2013 年之
后积累的资产约为 23.7 万亿元,占比约为 78%。因此,在 2013 年
之前积累了足够多低成本业务的寿险公司,与 2013 年之后快速发
展的年轻的寿险公司,在负债成本结构方面有显著的差异。前者在
应对本次利差损风险时可以更加从容。
(二)增额寿险利率风险暴露的时间表推演
增额寿险的利率风险包括利率快速下降带来的利差损风险,以及利
率快速增长带来的退保激增、短时间内现金大量流出的风险。这两
种风险一旦发生,都会给寿险公司带来较为严重的损失。虽然寿险
业近几年积累了大量的预定利率较高的增额寿险业务,但是上述两
个方向的利率风险,在短时间内可能不会大量暴露。
下载更多保险资料请到
对于利率快速下降带来的利差损风险,至少未来 ? br>发:市面上在售或已经出售的增额寿险普遍需要至少投保满 ? 荆侗:蟮?0年客户端利益内部收益率(IRR)为2.0%~2.5%。
因此,2019 年销售的增额寿险在 2026 年才能回本,到 2029 年才需
要满足至少 2.0%~2.5%的年复合收益率。
对于利率快速上升和退保率提升的风险,在可预见的未来发生概率
较低:2024 年 12 月 11 日至 12 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5
年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
重功能,适时降准降息。自 2011 年以来,中国长期保持稳健的货
币政策基调,这一次货币政策的前缀变成“适度宽松”,变化十分
鲜明。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无风险利率短期内快速、大幅上行的
概率较低,增额寿险大量退保的可能性较低。
整体来看,未来 1~3 年是行业积极行动、防范增额寿险利差损风险
大量暴露的关键窗口期。
(三)近期一揽子增量政策对化解利差损风险的作用
下载更多保险资料请到
2024 年 ? 胝尉只嵋槊魅分赋觯行涫荡媪?br>政策,加力推出增量政策,进一步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
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会议要求要加大财政货币政
策逆周期调节力度,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实施有力度的降息,促进
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努力提振资本市场,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
市。这次会议标志着宏观经济政策发生根本性转变,使社会信心有
效提振,经济明显回升。
2024 年 12 月 ? 尉终倏嵋椋治鲅芯?2025 年经
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将顺利完成,
计划在 2025 年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
大国内需求,稳住楼市股市。
2024 年 ? 12 月 11 日,上证指数从 2842 点上涨至
3432 点,累计上涨 20.8%。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截至 2024
年第二季度末,我国人身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中,权益类资产合计
约为 57607 亿元。因此,自 2024 年 ? 等ㄒ胬嘧?br>产新增浮盈约为 1.2 万亿元。
下载更多保险资料请到
根据上文计算,2019 年至 2024 年第三季度末,寿险业销售的增额
寿新单的总保费合计约为 5.1 万亿元,本文假设被保险人持有保单
20 年后退保,分别考虑 2.00%、2.50%、3.00%、3.50%、3.36%五种
预定利率情形(其中 3.36%是前文测算的上述增额寿险新单平均预
定利率),不考虑各项成本和费用。测算表明,2024 年 ? 11 日的 1.2 万亿元权益类资产浮盈,相当于分别将这五种情
形的预定利率降低至 1.12%、1.71%、2.28%、2.85%、2.69%,压降
了 60~90 个基点的增额寿险负债成本(见表 1)。
(四)国际比较研究对应对利差损风险的启示
首先,中国寿险业要积极学习发达市场寿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成功经
验。纵观美国、欧洲、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的经验,低利
下载更多保险资料请到
率时代寿险公司普遍高度关注资产负债管理,坚定推动“三差经营”;
在产品方面,监管部门和寿险行业都积极推动浮动收益型产品发展,
同时尽量做大保障型产品获得死差。
其次,不同地区有不同特点,进行国际比较时,要保持客观理性,
回到客户需求和资负管理的本质,回到寿险长期主义的本质,回到
寿险市场的实际情况。美国、欧洲的金融市场、社会文化、居民风
险偏好、寿险销售渠道、发展历程等各个方面与我国有着显著的差
异。亚洲的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都属于小型开放经济体和
发达市场,居民可以灵活配置外币保单,寿险公司可以比较自由地
投资海外资产,金融市场较为发达,寿险公司可以更好地进行资产
负债管理。
第三,中国目前的无风险利率和预定利率已经与日本 2000—2010
年的接近,寿险业面临利差损风险,行业更应该积极行动、迅速转
型。
自 2024 年以来,由于人口快速老龄化、利率快速下降、房地产价
格显著回调等因素共振,面对迫在眉睫的利差损风险,行业对日本
下载更多保险资料请到
经验的关注前所未有,普遍担忧发生类似日本 20 世纪 90 年代泡沫
经济破裂之后的利差损危机。
但是仔细对比可以发现:目前,中国 10 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已经
低于 1.8%,与日本在 2000—2010 年的利率水平十分接近,远低于
日本 1990 年开始调降寿险产品预定利率时的 10 年期国债到期收益
率 6%~7%。中国普通型寿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 2.50%,日本寿险
产品预定利率上限在 1990 年时为 6.25%,1999 年降至 2.75%,2000
年降至 2.00%,2001 年再度降至 1.50%,此后一直维持这一水平到
2012 年。也就是说,中国与日本 2000 年寿险产品预定利率只差 50
个基点,与日本 2012 年的预定利率只差 100 个基点,比日本 1990
年的预定利率低了 375 个基点。
下载更多保险资料请到
(五)大量低成本的新单对防范化解利差损风险的意义
回顾中国 20 世纪末的利差损危机,化解当下利差损风险的唯一有
效的方式就是获得源源不断的低成本新单,稀释高成本存量负债。
回顾日本 20 世纪 90 年代的利差损危机,中国寿险业高成本保单的
规模占比较低,但是中高成本保单规模占比较高。未来如果寿险业
预定利率再度下调,将成为行业降低成本的难得机遇,各险企应该
在低利率时代努力创新产品,开拓市场,有所作为。
下载更多保险资料请到
五、结语
自 2024 年以来,寿险行业聚焦利差损风险,利差损成为所有人关
心的热门话题。
在利差损“热”的大环境下,本文作了一些“冷”思考。第一,寿
险业的风险分布是异质性的,头部险企风险显著低于其他险企。第
二,增额寿险带来的利率风险在短时间内不会大量暴露。第三,近
期一揽子增量政策为化解利差损风险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第四,寿
下载更多保险资料请到
险业应实事求是地进行国际比较,回归寿险业经营本质,回到中国
寿险市场的实际情况,积极应对低利率挑战。第五,大量低成本的
新单是防范利差损的关键,要坚定高质量增长,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本轮市场调整意味着,寿险业大分化时代和头部企业时代正式到来。
下载更多保险资料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