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年金险真正做到锁定财富
这几年,财富自由的鸡汤故事愈发层出不穷:
“我朋友85年的,30岁之前就靠做生意实现了财务自由。”
“我90后,普通家庭自己创业开服装厂,买了四套房,算财务自由了吧。”
这样的人,身边的确存在,主要是早几年做足了原始积累,又赶上了买房的那批人。
但想复制,不太可能。
有人举例,如果从30岁起每月存1600元,按照12%的年利率来算,当你65岁时,就有了1820万元人民币。
听起来确实足够诱人,每个月拿出1600元,35年后就能成为百万富翁,简直做梦都能笑醒。
但是,现在相对稳定的银行理财产品的年利率一般不超过5%。
即使按照5%计算,每个月拿出1600元,十年之后约有31274元,也仅仅获得了12074元的收益。
平均下来一年理财收益一千多块,如果不巧遇上通货膨胀——嗯,这钱差不多算是白挣了。
更何况,当下全球大放水,经济下行,零率利乃至负利率都已经逐渐蔓延。
去年周小川提到:“中国可以尽量避免快速进入到负利率时代”。话外之音:负利率是迟早的事,方向很明确,只能尽量拖慢一点。
这就是为什么,“钱,越来越不好挣了”,成为了大家目前很普遍的感受。
大多数人都没有仔细想过,过去那些年的容易钱,其实是过去二十年高速发展的红利期。
现在的难,是相对过去更好的时间而言。
而打工人的黄金工作年龄在25岁-40岁之间,年过40后多数人会迎来中年危机,收入逐渐下降,甚至中断;
期间的子女教育、医疗准备、养老储蓄,任何一环都不允许出错。
你赚钱的巅峰期也就那么十多年,不在这段时间把钱存好了、安排好大病和养老规划,晚景大概率凄凉。
说了这么多,到底要怎么做长期规划,如何配置资产?
关键是:不要把关注点放在暴富的机会上,而是要把关注点放在资产未来的长期增值上。大家都知道买房、炒股是回报率高的投资方式,但是,你能够知道孩子出国留学、婚嫁或是创业那年,房价或股票是涨是跌吗?
又比如说,如果钱被股市套牢、房子一时卖不出,你给自己剩下的养老钱,够一场大病花吗?全球经济震荡,在未见明朗的时期,盲目加杠杆是非常不可取的。眼下是在降息趋势潮,应该布置抵抗风险的安全资产。
这是国际标准普尔家庭配置图,展示了公认合理稳健的家庭资产分配方式:把家庭资产分成四个账户,作用不同,投资渠道也各不相同。
可惜大多数人,只一心关注风险账户(生钱的钱)和现金账户(要命的钱):
钱都趴在银行卡上或股票基金里;
一场大病积蓄都给了医院;
股票遇到波动,钱不见踪影…
所以安全账户(保钱的钱)和杠杆账户(保命的钱)非常非常重要。
一旦发生意外、疾病等风险,杠杆账户能转移我们的财务损失;安全账户不亏才是赚,一辈子保证安全、稳定的增值。
这一部分是很重要的一环,决定了你的抗风险能力。其中保险就是非常好的金融工具,尤其是年金这个品类。
大部分基金经理、投资人在配置中,也都会配置相当比例的年金。
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个人资产清单显示,他主要的资产是两笔年金,占个人总资产的90%。
懂金融的人,为何青睐如此“低收益”的产品?
好的年金产品,可以保证长期3.5%的复利增长,放远来看,一点都不低。锁定长期几十年,甚至终身复利的威力,是非常强大的。
同样拿出20万金额,投资年金与银行存款对比:
而且在所有的理财产品中,只有年金,可以穿越经济周期、熊市、理财暴雷、诈骗,安全性甚至高于银行(银行50万以上存款不保证)。
活多久,领多久,一生复利,提供与生命等长源源不断的现金流,真正做到锁定财富。
其实,养老如同爬山,如果我们选择在20岁爬60岁的山,这个坡度我们走路就可以过去,我们需要的只是时间而已;如果到55岁,甚至到60岁的时候再考虑爬60岁的山,这时我们需要扶梯才能上山,甚至还需要专业的登山工具;等到60岁以后,就不需要再爬了。爬山就是一个过程,而选择什么时候来爬?在什么地方爬?就会有呈现出不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