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消化系统
1、鹅口疮
又名雪口病、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是儿童口腔的一种常见疾病,2 岁以内的婴幼儿最多见。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的黏膜,这种真菌可在口腔的任何部位发生,当婴儿营养不良或身体衰弱时可以发病。
表现:
在口腔黏膜表面形成乳白色斑膜或斑点,微高起斑膜,周围无炎症反应,形似奶块,白色的斑块不易用棉棒或湿纱布擦掉,无痛,擦去斑膜后,可见下方不出血的红色创面。斑膜面积大小不等。在感染轻微时,白斑不易发现,有明显痛感,或仅在进食时。有痛苦表情。严重时宝宝会因疼痛而烦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难,有时伴有轻度发热
常见原因:
①婴儿出生时通过母亲阴道,阴道有霉菌感染,接触分泌物而感染。
②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母乳喂养时,妈妈的奶头不清洁。
处理:
①应注意隔离和哺乳的消毒,加强奶具的消毒,以预防传播。
②用弱碱性溶液,如 2%~5%碳酸氢钠(小苏打)清洗,涂擦冰硼油(中药冰硼散做成糊状蜜剂)、制霉菌素混剂等效果良好。加强营养,特别适量增加维生素 B2和维生素C。
2、“马牙”和“螳螂嘴”
新生儿的上腭中线和齿龈切缘上常有黄白色小斑点,俗称“马牙”板牙”,系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分泌物堆积所致。于出生后数周至数月自行消失。在新生儿口腔下的脂肪垫。两边颊粘膜处较明显地鼓起如药丸大小的东西,也被称之为“螳螂嘴”,它是類黏膜下的脂肪垫。
处理:这层脂肪垫是每个正常新生儿所具有的,他不仅不会妨碍新生儿吸奶,反而有助于新生儿吸吮,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3、新生儿舌系带过短
(俗称绊舌)舌系带位于舌背与下腭间,约束卷舌程度。“舌系带过短”也就是人们平时说的“舌下面的那根筋有点短”。是指宝宝出生后舌系带发育不正常,没有退缩到舌根下,导致舌头不能伸出口外,舌尖不能上翘。
表现:
影响哺乳,平素伸舌时,舌尖呈锥形,如果发现孩子伸舌头的时候,舌头呈“M形”或“W 形”,也就是舌尖端凹陷,即说明舌系带过短。宝宝张口时舌尖不能上翘,不能舔到上齿龈或伸过上唇,宝宝长牙时还会与下前牙摩擦,发生溃疡。年龄稍大后则影响正常发音。对咀嚼功能影响也非常大,舌系带过短的宝宝由于舌头活动空间小咀嚼有难度,吃饭时会咀嚼得很慢,吞食比较多。
处理:
①观察:有些舌头,看上去紧张牵拉,这只是暂时性的现象。如果不是很短,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乳牙的萌出,舌系带会逐渐松弛,舌头的活动度也会变得更加灵活,如果不影响母乳喂养,可以观察,大部分宝宝随着发育,情况会好转。
②若影响宝宝吸奶,就需要去医院剪一下,将舌系带松解,即可解决问题。
4、新生儿排便
新生儿出生后 12 小时左右开始排胎便,呈墨绿色或黑色粘稠状,此时的胎便是脱落的肠黏膜上皮细胞,咽下的羊水、胎毛和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胆绿素等物质构成。约 48 小时后,变为混着胎便的乳便,医学上叫过渡便。
5、新生儿腹胀
新生儿胺肌发育及神经控制能力未成熟,且弹性组织缺乏,易使空气存留肠内发生腹胀,并产生疼痛(无法自行排气)。表现:腹部充满气体,双腿上提,尖声哭腹胀明显时宝宝精神差件有频繁呕吐、不吃奶、腹镜较硬、发亮、发红,有的可见到小血管品露(医学上称为静脉曲张)、可模到肿块;有的伴有黄疸,解白色大便、血便、新生儿两周大时开始,到三个月大时才消失。发生疼痛多是在同—时间出现,一般以下午至晚上十点最常见。
原因:
①长时间哭闹过度吸入太多空气而引起腹胀。
②喂奶方法不当,亲喂瓶喂时,宝宝吃进很多空气。奶水流速过快或宝宝吃得太急,吞下去太多空气。
③奶水消化发酵。吃进去的奶水在消化道内发酵而产生气体。
④宝宝便秘。宝宝几天没有排便也会肚胀。
预防:
①避免宝宝长时间哭闹过度。
②喂哺时注意避免宝宝饿的时间太长,吃奶太急吞入大量的空气。瓶喂时奶嘴无空气应充满奶水,吃奶后竖抱拍隔排除空气。
处理:
多给宝宝行腹部按摩,这样有助于肠胃蠕动和气体排出,以改善消化吸收的情况。
如果宝宝精神食欲好、大小便正常、没有呕吐的现象、肚子摸起来软软的、活动了,力良好、排气正常、体重正常增加,那么就观察无须特别治疗。若精神差影响到吃奶应就诊。
6、新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