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数据的分类和分级
安全合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家实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网络运营者应当按照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要求,履行下列安全保护义务,保障网络免受干扰、破坏或者未经授权的访问,防止网络数据泄露或者被窃取、篡改:同时提到采取数据分类、重要数据备份和加密等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于2021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家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根据数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程度,以及一旦遭到篡改、破坏、泄露或者非法获取、非法利用,对国家安全、公共利益或者个人、组织合法权益造成的危害程度,对数据实行分类分级保护。国家数据安全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制定重要数据目录,加强对重要数据的保护。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重要民生、重大公共利益等数据属于国家核心数据,实行更加严格的管理制度。各地区、各部门应当按照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确定本地区、本部门以及相关行业、领域的重要数据具体目录,对列入目录的数据进行重点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于2021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第五十一条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对个人信息实行分类管理。
《数据安全能力成熟度模型》:
《数据安全能力成熟度模型》,简称DSMM,于2020 年3?月起正式实施,是我国数据安全治理的标准和最佳实践。DSMM 将数据的生命周期安全分为6个阶段,包括:数据采集安全、数据传输安全、数据存储安全、数据处理安全、数据交换安全、数据销毁安全,同时将6个阶段的安全细化为30个PA(过程域),其中第一个PA(PA01)就是数据的分类分级,位于数据采集安全阶段。
二、数据分类分级落地实施标准
《网络安全标准实践指南——网络数据分类分级指引》于2021年12月发布,是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组织制定的。本实践指南依据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要求,给出了网络数据分类分级的原则、框架和方法,可用于指导数据处理者开展数据分类分级工作。
三、数据分类分级原则
数据分类分级按照数据分类管理、分级保护的思路,依据以下原则进行划分:
1、合法合规原则:数据分类分级应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及部门规定要求,优先对国家或行业有专门管理要求的数据进行识别和管理,满足相应的数据安全管理要求。
2、分类多维原则:
数据分类具有多种视角和维度,可从便于数据管理和使用角度,考虑国家、行业、组织等多个视角的数据分类。
3、分级明确原则:
数据分级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数据安全,数据分级的各级别应界限明确,不同级别的数据应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4、就高从严原则:
数据分级时采用就高不就低的原则进行定级,例如数据集包含多个级别的数据项,按照数据项的最高级别对数据集进行定级。
5、动态调整原则:
数据的类别级别可能因时间变化、政策变化、安全事件发生、不同业务场景的敏感性变化或相关行业规则不同而发生改变,因此需要对数据分类分级进行定期审核并及时调整。
四、数据分类框架
数据分类具有多种视角和维度,其主要目的是便于数据管理和使用。常见的数据分类维度,包括但不限于:?
1、公民个人维度:
按照数据是否可识别自然人或与自然人关联,将数据分为个人信息、非个人信息。
2、公共管理维度:
为便于国家机关管理数据、促进数据共享开放,将数据分为公共数据、社会数据。3、信息传播维度:按照数据是否具有公共传播属性,将数据分为公共传播信息、非公共传播信息。
4、行业领域维度:
按照数据处理涉及的行业领域,将数据分为工业数据、电信数据、金融数据、交通数据、自然资源数据、卫生健康数据、教育数据、科技数据等,其他行业领域可参考GB/T 4754—2017《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5、组织经营维度:
在遵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