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大班幼儿开展民间染工活动的实践研究
?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民俗文化有着丰富而充实的底蕴。民间手工艺则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枝奇葩,是民族的瑰宝,她以精湛的技艺、丰富的门类、传世的佳作名扬四海。
《纲要》中明确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我园遵循《纲要》精神,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综合利用幼儿园周边的各种教育资源,为孩子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课题的研究旨在运用和发扬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充分挖掘、利用民间手工艺资源,使之渗透到幼儿园的课程之中。民间手工艺活动是指来源于民间与人们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艺术形式。主要表现在为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美化、装饰,有剪纸、编制、布贴、扎染印染、书画等。而艺术教育正是让幼儿回归生活,在环境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从而使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
如何让孩子们从小就受到这方面的艺术感染与熏陶,继承和发扬这些民族艺术是我们当代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我班将染工活动作为民间手工艺活动的其中的一个切入点,加以研究,让孩子们充分感受、表现和创造民间美术,提高审美能力,以蓝印花布(包括扎染、蜡染)系列教学为核心的艺术学习,孩子在赏心悦目的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过程中所受到的民族精神教育,具有特殊的感染力。在欣赏蓝印花布(包括扎染、蜡染)等艺术作品和其衍生产品时,所产生出的一种愉快的审美心理体验,及由这种审美体验产生而作用于孩子对民族、民间艺术的感知,想象与创作的追求,是孩子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基石。
二、研究的目标:
1、喜欢寻找、发现、欣赏民间绘画作品、工艺品的美,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加以解释,并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进一步了解民间手工技能—染工的运用,能用多种工具进行创作活动,表现一定的主题。
3、积极参与民间美术活动,体验创作和表现的快乐。
三、研究的对象与时间:
1、研究对象:幼儿园大三班全体幼儿;
2、研究时间:20**年**月--20**年**月
四、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年**月--20**年**月)
前期准备阶段。方案的设计,教室布置,教材内容的采集。
第二阶段:(20**年**月--20**年**月)
实践研究方案,注意积累、整理资料。
1、创设“富有浓厚民间艺术”的视觉化环境。
艺术的核心是审美,同样的事物或作品,会激活不同儿童独特的鲜活体验。为此,为幼儿创设富有浓厚民间艺术的作品,启迪幼儿视觉空间活力的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引导幼儿观察、表达、交流,激发幼儿参与民间手工活动的兴趣。走廊上的自制作品经常更换,为每位幼儿的自主表现展示了一片天地,满足了孩子自我价值的体现,激发了幼儿自主表现的愿望。
2、投放多种多样的活动材料。
开设有特色的手工艺活动区域:剪纸、水墨、泥塑、布贴、编制、游戏等内容,每班都在区角里投放了丰富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操作材料:粗细、长短、颜色不一的毛线、各色蜡光纸、花布、橡皮泥等,提供幼儿操作的针、剪刀、画笔、泥塑等工具,让幼儿在与材料工具的互动中,观察、摆弄、探索、选择、组合、创造、交流,制作成了自己喜欢的工艺品,作品创作成功的喜悦极大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3、适时介入传授技能技巧。
通过开设蓝印、扎染、蜡染的民间工艺课程,传承与发掘民间艺人的工艺技术。而在学习、了解、体验、实践、创作蓝印花布、蜡染、扎染的过程中,既达到了美术学科本身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要求,又使孩子从了解到感兴趣,从动手实践到初步掌握一种民间印染技术的工艺过程中,由内而外充分感受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和中华祖先的聪慧与睿智,达到弘扬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实现弘扬民族精神的有效目标。
染纸活动起源于我国